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 党史正本
《中共东海县地方史》二卷之序篇
作者:   发布时间:2012-12-28 10:12:05

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东与连云港市区相连,西以马陵山为界与山东省郯城县相依,南与灌云县、沭阳县、新沂市为邻,北隔石梁河水库与赣榆县相望,西北与山东省临沭县接壤,为亚欧大陆桥连云港西行第一县,被誉为“中国水晶之都”。东海县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丘陵山区,东部为冲积平原。现辖13个镇、8个乡、2个国营场,总面积2037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时总人口25.76万,至1978年底总人口为79.74万。

   东海县历史悠久,1912年,裁海州直隶州,恢复建立东海县,县治在海州。19393月,东海一带被日军占领。194011月,中国共产党在路南(陇海铁路以南)建立东海县抗日政权,隶属于华中根据地淮海区专署。194157,中国共产党在路北(陇海铁路以北)建立“东海办事处”,同年8月改称海陵县,先后属山东省鲁南四行署、滨海二行署和临沂地区领导。自此,东海县存在路南和路北两个民主抗日政权。至1945年底,海陵县也改称东海县。

1947年初,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东海县广大军民积极配合华野部队,在运动中消耗敌人。194726,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抓住战机,在白塔埠地区发起了讨伐叛逆郝鹏举部的战役,次日攻占国民党第42集团军总部,生擒郝鹏举,歼敌6 000余人。

19478月至9月,华东野战军连战皆捷,我滨海部队、东海地方武装及民兵紧密联手,协同作战,打击顽敌,保卫土改成果。19486月,陇海铁路东段两侧的敌方据点尽数被拔除,新浦、海州之敌龟缩在无援孤城中。

一、东海县境全部解放

1948年秋,为了迎接战略大决战的到来,山东省滨海地委于1948年夏季成立了中共新海工委,梁如仁任工委书记,许耀林为副书记。 新海工委专门对新浦、海州、东海县之敌开展工作。

1948112,新浦、海州的外围乡镇据点及东海地区的一些重要据点已被我地方武装攻破,敌人争相向新浦、海州一带奔逃。鲁中南第六军分区随即调集各县地方武装,密切监视新浦、海州一带国民党军队的动向。驻海州的第九绥靖区司令李延年接徐州“剿总”刘峙命令,放弃新浦、海州、连云港地区。1948117,东海县全境解放。

二、生产自救,战胜灾荒

1945年至1947年,连续3年的水患,使路南东海县境内的青伊湖、司家荡一带方圆六七十里尽成汪洋。秋后积水不消,麦种不下,以致连年歉收。据1948年底统计,当时路南东海县3万多户,10万多人,家中无粮全靠野菜度日的达31 830多人,外出逃荒有15 000多人,在本地要饭的有4 300多人,全县灾民总计为51 000多人,灾民人数超过50%

1948年秋,沭河、官沟河、官田河因连日暴雨相继决口,刘顶、平明、纪荡等方圆30公里地域普遍受淹,被淹庄稼148 500亩,霉烂粮食100多万公斤。

新生的东海县民主政权在百废待兴的形势下,组织群众抗灾救灾。路北、路南东海县根据华东局、鲁中南区党委、华中工委的指示精神,分别成立了专门救灾机构,把“不饿死一个人、春耕中不抛一亩荒”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开展生产自救。

(一)干部作出表率

1947710,路南东海县韩山区洪水泛滥,县长刘锡九[1]带领干部日夜冒雨坚守灾区,用两昼夜时间堵住了全区决口,并疏浚了长年淤塞的河道。在洪水灾情严重时期,路南东海县委全体武装部队及干部在县长刘锡九的带动下,纷纷下水,学会游泳,领导群众救灾。

1948年,路南东海县县长刘锡九兼任东海县救灾委员会主任。在严重的灾情面前,他带领机关工作人员下湖挖芙子根吃,节省粮食救济灾民。一次,上级领导看到他家生活过于困难,批给75公斤苦麦条子。刘锡九说:“我家没有权利吃救济粮。”在刘锡九的倡议下,县机关干部每人每月捐献抗币[2]1 000元和若干口粮,共献出粮食2 300公斤,旧币[3]200万元,解决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仅在1948年春节前,路南东海县干部在县长刘锡九的带动下,就捐出过年费和平时积攒菜金200万元,捐给灾民购买挖芙工具。

1948419,路南东海县上房区组织两个由干部组成的20人锄田小组,帮助撤出家属和抗烈属及孤老户锄麦。427,路北东海县委召开会议,要求党员干部在生产救灾中改造自己,真正起到带头作用。

(二)开展生产自救

因连年战争,东海县境内抛荒较多。路北东海县委、县政府积极组织群众发展生产度难关。1948年底,各区均设有查地登记组,普查各村荒地数目。然后再根据各村的人力、畜力,具体落实到户,安排春季耕种。为解决耕牛、农具及其它农用物资的困难,动员荒地少的村庄提前耕种,然后再对荒地多的村庄进行帮耕,力争不误农时。各区动员群众自由结合,互帮互助,到处是抢耕抢种的繁忙景象。不到1个月的时间,羽东区荒地6 150亩,耕种4 700亩。竹墩区团林村有荒地300多亩,而全村只有耕畜70头,仅靠本村力量难以完成春耕春种。竹墩区迅即组织了5公里之内相邻村庄的500头耕牲前去帮忙,两天内全部完成耕种任务。东海县通过自查互查,进一步加快了春耕春种的进度,20多天时间,33 000亩荒地就耕种了接近30 000亩,占全部荒地的90%

路南东海县为了推动春耕进度,多方筹借种子1.1万公斤借给灾民,解决了春播中的燃眉之急。群众发展副业生产缺乏资金,政府竭力帮助筹措,另从沭阳县购回菜种1 500公斤、棉籽几万公斤,贷给灾民,帮助群众生产自救。1948年春,路北东海县政府组织灭荒,发展生产,全县消灭荒地五分之四。

路南东海县的司家荡,有大量芙子秧,根茎可以食用,也可入药。县政府组织境内3万多灾民每天去司家荡挖芙子,每公斤干芙根可换回1公斤粮食。群众没钱买铁叉,县政府就用干部们捐献的钱买了700把铁叉和400把铁锹发给群众使用,受到群众们的欢迎,说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三)调动中农的积极性

在土改复查时,一些“左”的做法损害了中农的合法利益,因而部分中农把粮食藏了起来。路南东海县政府为此专门发出告示,指出:中农粮食,不得侵犯,不得硬借。干部如不遵此决定,要予以处分。布告一上墙,很多中农颇受感动,主动把粮食从地窖中刨出来。桑墟在3天内就有几十户中农刨粮出售,华冲、赵集等地的许多中农也把藏于窖中的粮食投放市场,从而减少了借募的困难,有效地化解了灾情。

194946,路北东海县委将羽东区南柳镇如何端正政策的经验,介绍给各分区的党委,及时纠正土改政策方面的偏差,正确贯彻执行了党的阶级路线和阶级政策,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不断扩大革命队伍。

 

三、恢复教育事业

19481112,新海连军管会发出“复学”号召,并着手接管了公办学校。派专人调查,走访流散于各地的教职员工;分别召集各校教职人员会议,进行形势教育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教育,进行热爱学校、振兴学校,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教育,要求他们要适应形势,协助政府保护好学校。

对重点中学,由军管会委派文教干部直接接管。杨文雄接管了东海县中(后与新民中学、普爱中学合并为新海中学),并任副校长;郇华民接管了东海师范学校,并任校长。同时,对不具备复课条件的中学进行了合并。各重点小学均由原校长和骨干教师组成复课委员会,陆续复课。在广大农村,只有西柳、三汪两所完全小学,初级小学也只有70所,100多个班,教师131人。县委、县政府根据“稳定恢复教育”的办学精神,积极拨款扩班和鼓励群众集资办学,并在全县农村大办冬学和民校,以满足翻身农民学习文化的迫切要求。

各中、小学复课后,专署文教科一面加强对师生的宣传教育工作,一面着手整顿教师队伍,健全教学制度,建立教学秩序。在教师队伍中进行党团组织登记,摸清教师的政治面貌,发现和培养教师积极分子。在重点学校,还建立了早学习、晚备课和举行不定期政治测验的制度。1949111日至25日,路北东海县政府举办教师短训班,经区介绍和县考试测验,吸收学员85人,训练班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时事、政策(主要是土地政策和对知识分子的政策)、业务等教育。教师短训班后,路北东海县恢复小学56所。当时学校内政治学习的主要内容是:《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每逢暑假还安排教师在县城或分片集中学习政治,学习业务。在教学方面,加强新民主主义政治教育,并通过为食堂运粮、修操场、建筑宿舍、募捐、灭蝗虫等活动,培养了师生的劳动观念和集体观念。还组织青年教职工成立暑期社会服务团,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与社会的联系,改变了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态度,强化了他们为群众服务的观念。

四、全民支援前线

(一)支援淮海战役

东海县全境解放之际,正是淮海战役拉开序幕之时,解放了的东海人民全力支援淮海战役。1948113日,中共华中工委、苏北军区、华中行政办事处遵照华东局关于“华中应全力支援前线,争取胜利”的指示,发出了《华中支前总动员令》,对地方武装、支前机关和组织、后方机关、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前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1948119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华东、华北、中原党政领导,“应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以实现歼灭国民党军刘峙集团于长江以北的战略计划。1112日,淮海支前司令部为全力支持淮海战役,发出紧急总动员令,要求全党全民全力以赴,响应党的号召,一切服从命令,服从前方。

路北东海县成立东海支前指挥部,李静山任指挥,王建祥为政委,组建3个运输团和1个担架团。每个运输团有大车300辆,每辆大车3个人,3个团共900辆大车,2 700余人,刘凤琢、娄景成、吴德芳分别担任支前运输团团长。另有小车数千辆,来往于全县各区,将大批军粮及战备物资通过陈栈、新安镇路线运往前线。担架团有担架400副,由1 600名队员组成,“抗日老人”杨凤鸣任团长。[4]

路南东海县素有支前的光荣传统,在1946年,为了支援涟水战役,由县政府秘书何光启带队,先后三次组织民工担架队支援前线,每次四、五百副担架。淮海战役打响后,路南东海县和潼阳县遵照华中六分区支前司令部的决定,除两期组织600人左右的常备支前民工外,194812月底还组织一支2 000人的临时民工队伍(其中安峰、房山两区武装民兵200人参加),有独轮手推车500辆,由县委宣传部长蒋景楼任队长兼政委率领,支援淮海前线。民工队进行的路线是东海——沭阳——宿迁——符离集,主要任务是运送粮草、食盐等物资,直到淮海战役胜利才撤回,并被评为“支前模范”,蒋景楼及许多民工都荣获“支前功臣”银质奖章。

在支援前线的过程中,留在后方的妇女主动挑起了生产、支前两副重担,绝大多数妇女都参加了碾米磨面、做军鞋的工作,还搜集军工原料如生铁、熟铁、铜以及苘秆等物资送往兵工厂。

路南东海县妇女支前民工达5 554人,运送军粮1.5万多公斤,磨面粉55万公斤,修路48公里,做军鞋17 544双,洗衣服3 788件。

淮海战役总前委委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高度评价了人民群众支前的功劳,他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二)为新解放区输送干部

全国解放战争胜利后,新解放区急需大量干部。根据上级指示,路北东海县委于19482月,派出第一批40名干部,由县长王更生带队,南下支援新解放区工作。

19494月,路北东海县又组织了第二批近百名的南下干部,由县长赵俊仪带队随大军到浙江支援新解放区工作。路南东海县委根据华中六地委的要求,多次从县内抽调干部南下,最多的一次是194931,抽调干部57人,由赵立人、柴全忠带队南下,开展新区工作。

 

(三)支援大军南下

在取得淮海战役支前工作胜利的基础上,东海县又相继开展了渡江战役的支前工作。淮海战役结束后,路北东海县在支前的担架队、运输队中选拔500人随即又组成支前民兵团,由县人武部长孙桂芳带队,随大军南下,打过长江,解放南京,直到1949年底才凯旋归来。

1949216,路北东海县完成为南下过江部队赶做军鞋15 000双的任务。224,路北东海县支前指挥部组织磨山、羽西、河南三区小车100辆,奔赴徐州,接受转送南下干部的任务。

为尽快恢复铁路交通,抢运战备物资,支援江南前线,东海县积极响应上级号召,高度重视抢修铁路工作。路北东海县委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布置修路任务。会后县委书记杨德明、县长赵俊仪分别到各区检查督促,广泛发动群众,很快赶制枕木1万根,收集道钉19 920根,夹板4 674块,并动员民工97 700余名,把陇海铁路东从白塔埠、西到阿湖镇段47.5公里长的路基修筑完毕。民工们不分晴天雨天,紧张施工。新民区后曹村村长全家3口齐出动,抬土筑路。白塔埠一位80多岁的老人争着出工抬石子。羽东区5个铁匠苦干一昼夜打出500根道钉。在沿路人民和铁路工人的共同努力下,铁路修复速度快、质量好。仅用53天时间,就修好了新安镇到曹浦之间的铁路。1949516,徐新第二工程处在牛山车站站西的蔡塘举行盛大接轨典礼,当日下午,试道车从新安镇直达曹浦。517日,第一列火车由徐州直达连云港,自此,中断4年之久的陇海东段铁路全部恢复,这对于支援江南前线及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19495月,路南东海县被宣布撤销,与路北东海县合并称为东海县。

1949612,东海县政府通知竹墩、磨山等区,准备粮食、烧草和住房,以解决莒南、日照等县渡江支前民工返回路过时的食宿问题。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东海县举行形式多样的隆重庆祝大会,欢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当家作主的东海人民以饱满的政治热情,重建家园。从此,东海县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①   刘锡九(19001974),又名增福,东海县牛山乡彭宅村人。海州中学毕业。1926年在郇圩小学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组织群众抗日。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团四营组训股长、竹墩区委书记、云台大队教导员、中共安峰分区区委书记、路南东海县抗日民主政府司法科长、中共潼宿海中心县委敌工部长。抗战胜利后,任东海县民主政府县长、东海县大队大队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淮阴专署副专员、中共淮阴地委统战部长、中国纺织机械制造公司总经理、华东局工业部工业处副处长、国家建委标准定额局和标准设计局资料处副处长。1965年离休。

[2] 抗币,也叫“边票”、“边币”,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所发行的货币。19401945年,流通于华中、苏南、苏中、苏北、淮南、淮北、鄂豫皖、皖中、浙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

[3] 旧币:指195531 以前使用的第一套人民币。自195531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新币与旧币的兑换比率为:1:10000 ,即一万元旧币兑换新币一元。

杨凤鸣(18911959),字歧山,东海县石榴乡东安村人。1940年,杨凤鸣率子庆福、庆禄、庆寿,组织民众,抗日保家。1942年将500余人枪归并共产党57军独立旅,又把盐槽子交给抗日民主政府。杨凤鸣英勇抗日,牺牲了2个儿子,为抗日大业作出了贡献。194481日,山东军区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肖华赞誉杨凤鸣为“抗战老人”。1946年杨凤鸣任山东省参议会参议,1947年任东海县参议会参议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海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副主席、东海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曾被选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