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 专题材料
“八路军115师与东海西朱范”历史研究征文:刘知侠在郑庄村
作者:东海史志网   发布时间:2023-04-21 09:18:27

  王宗富

刘知侠是著名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的作者这部书曾经影响了几代人,是红色教育的经典之作。

1942年,刘知侠同志作为抗大一分校一名成员,曾经参加了郑庄村(当时属于山东临沭县大兴区,现属江苏东海县石梁河镇。)的减租减息运动。至今,村内90 岁左右的老年群众,回忆起来这件事,还好说,那个小伙子真是不简单,又能说快板,又能说山东快书,还能写诗,村里青年人都喜欢他。《铁道游击队》那部书出版后,村里老老少少都高兴地不得了,说这是当年的刘组长写的书,咱得好好读它几遍。电影《铁道游击队》公映后,村里更是百看不厌,“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那心爱的土琵琶……”村里人几乎都会唱。

当时滨海区的减租减息运动是在刘少奇同志的指导下开展起来的。

1942年4月上旬,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同志从盐阜根据地出发,到达滨海区的腹地、中共山东分局和八路军115师师部驻地西朱范村。经过刘少奇同志多次耐心的工作,山东领导机构思想认识得以统一,充分看到,以减租减息为中心的群众运动是当时山东各项工作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不搞好减租减息,贫苦群众的生活待遇提不上来,群众就难以发动起来。刘少奇同志分析形势,严肃指出,必须大规模地掀起减租减息运动,才能抓住解决山东问题的“牛鼻子”。

于是一场席卷全滨海区的减租减息运动迅猛开展起来。“双减”运动采用“梅花式”的方法,即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此带动全局。为了增加“双减”运动的力量,中共山东分局从分局机关、抗大一分校及文工团抽调了200多名干部,充实到运动的第一线。当时临沭县大兴区是试点区,而刘知侠正在滨海区,是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一名团员。抗大一分校文工团1939年11月随校东迁,历时40多天,行程3000多里,到达滨海抗日根据地,“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刘知侠经过血与火的考验,不但成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还在文工团内担任组长。当时的郑庄村(现属于东海县)位于沭河南岸,地主恶霸势力特别强大,拥有土地几千亩,拥有酒坊、油坊、肉坊,辐射到周围几十个村子。区“双减”运动领导小组决定派刘知侠担任这个村及附近几个村的组长,要求他们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知难而进,想方设法,攻下封建堡垒,让群众在“双减”运动中得到实惠,看到希望,看到自己的力量。

刘知侠同志率先脱下学生装,穿起粗布衣,他对同行的团员们说,入乡随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再留学生头的发型,再说学生腔的话,怎么能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下乡检查工作的山东分局的主要领导朱瑞同志看到他们这样做,很高兴,说一开始我担心你们这些青年人过不惯农村生活,有怕苦怕累的思想,放不下学生的架子,现在我完全放心啦。刘知侠带动你们干得好!对于你们的做法,我还要到别的试点村去讲,推广你们的做法。乐于和农村最广大的穷苦老百姓交朋友,才能在农村扎下根,才能使大家明白什么叫“双减”,为什么要搞“双减?你说的话才有人听,才会有人相信。

运动一开始,他们就遇到了严峻的考验。郑庄村的首户姓郑的大地主公开扬言,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认为仅凭这十几个青年人,干不成什么事,阴沟里翻不了船。“双减”工作小组一进村,他就立即采取行动,叫人腾出了自家的砖瓦房,派人送去了新绸缎被子,还给工作组安排了专门的厨师。刘知侠识透了他的阴谋,组织工作组退回了被子,拒绝了砖瓦房,辞退了厨师,住进了村东头的长工屋,铺上了自己带的被子,并在屋的外边搭了一个棚子,请了村内的一位老人做指导,自己动手在里面垒了一个锅灶。工作组的一言一行,穷苦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们认为工作组不贪图享受,不睬大恶霸地主那一套,和大恶霸地主完全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肯定能为穷苦人说话,能为穷苦人办事。他们开始相信工作组,喜欢工作组。敢于和工作组接触,敢于向工作组说出心里话。

经过发动,运动在村内逐步深入,打开了局面,穷苦人站出来,抱成一团,向地主老财开展说理斗争。运动是复杂的,也是火热的,村里农救会、妇救会率先成立了,穷人看到了自己的力量,看到了自己在郑庄村的位置。刘知侠在农救会召开的村民大会上动情地说,根据地的天,是明朗的天,村里是咱们穷苦人多,还是地主老财多,咱们要算一算,只要大家一条心,咱们就能擎起这片天,这片天就会阳光灿烂,咱们就会有好日子过。

阴沟里也会掀起风浪,刘知侠有天从田野里和群众一起干活回到住处,掀开办饭的锅盖,看到里面有用布包着的一包东西,拿出来一看,是银光闪闪的银洋,点了点,共100块。布里还有一块纸片,上面写着: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放人一码,天高地宽。不走绝路,银洋再添……刘知侠把银洋提到农救会里,向大家说明了情况。并向大家指出,斗争是会有反复的,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站稳立场,擦亮眼睛,做到软的不吃,硬的不怕。过去地主老财为啥不送银洋给我们,现在送又是为了什么?

郑庄村在沭河南岸(当时群众习惯叫大沙河),刘知侠有次和两位组员到沭河北岸的“双减”工作团团部汇报工作时,回来的晚了,到达沭河南岸时,天已黑了,在河滩的柳林地里,有人连续向他们扔石头,大声喊道,你们的小命就攥在我们手里,今天拦住你们,是警告你们,明天就会要你们的命。快滚出去,滚出郑庄村,滚出沭河!刘知侠叫大家赶快卧倒 ,掏出枪,也大声喊道,鬼火见不得太阳,有种的,你敢不敢站出来。“双减”是山东分局发动的,根据地每个村都要搞,谁也改变不了。“双减”不彻底,斗争不胜利,我们不会离开这里!破坏“双减”运动的人,绝对没有好下场!僵持了一会,有几个黑影沿着河堤往西面跑去,刘知侠对着他们又高声说,回去好好想一想,工作组员是吓不倒的,这是抗日工作的一部分,大敌当前,我们应该团结抗日,一致抗日!

当时的临沭县“双减”运动工作团团长袁成隆(19122002,曾任抗大一分校文工团主任,解放后,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工业办公室政治部副主任、农业机械部副部长。)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大兴区(郑庄村)有个恶霸地主叫郑德轩,他勾结土匪、敌伪,无恶不作,横行乡里,欺压群众,强奸妇女,老百姓既恨他又怕他。当地流传着:“羽山到磨山,蟊贼万万千,要是还不够,加上个郑德轩。”我们走访群众,启发他们的觉悟,搜集郑德轩的罪恶……我们准备得差不多了,确定开大会,打谱先揭露他勾结土匪、日伪的事。(开会)那天,天很热,在大兴镇开斗争会,周围村庄的群众到了好几千人,农会、儿童团打着小旗,在会场唱歌……回忆录中这生动的一幕,既显示了当年刘知侠和他所带领的“双减”运动工作组在郑庄村所取得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也显示了刘知侠深入群众、动员群众、开辟新局面的领导能力。

我们在村里开座谈会,村里的老年群众说,“双减”运动在村里如沭河水一样,滚滚向前,谁也阻挡不住。村里麦收后就把减租减息落实到位,雇主双方都在契约上签了字,或按了手印,村里的雇工汉和贫苦群众都得到了好处,第一次吃上了香喷喷的小麦煎饼。到5月底,雇工增资人数达26人,増粮总数为2200多斤,减租30多户,减租土地为140多亩。村里村外,风展红旗如画,抗日的激情燃烧在郑庄村大地上。7月初,八路军115师所属的老4团在沭河两岸扩军,郑庄村就有8名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成为滨海区的先进村。

刘知侠所带领的工作组在郑庄村的成功经验,很快便在周围的几个村子里推广开来,郑庄村成了滨海区“双减”运动的一面旗帜。

“双减”运动,使沭河两岸充满了勃勃生机,充满了一片红红火火的景象。同年8月,刘知侠又转战到沭河北岸的大兴村,开始了新一轮的“双减”运动。同年冬天,在反扫荡斗争中,经过“双减”运动洗礼的沭河两岸的人们,用英勇的战斗保卫了自己的胜利果实,而刘知侠在一次伏击战中,还缴获了敌人的两只三八大盖子枪呢。大家都说,刘组长能文能武,文工团真该为他专门编一个节目……

 (作者单位:东海县南辰中学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