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 专题材料
“八路军115师与东海西朱范”历史研究征文:沭河里流淌的孝事
作者:东海史志网   发布时间:2023-04-21 09:20:47

           王宗富

 

周大妈

绵长的沭河两岸,抗日战争时期是山东滨海根据地的一部分。沭河北岸有个北辰村(战争年代,先后属于山东郯城县、临沭县,现属于江苏东海县。)1942年前后,村里出了个拥军模范,名字叫周李氏,人们习惯喊她为周大妈。八路军115师的政治部主任肖华、政委罗荣桓都曾多次表扬过她,说她把舍己为人、舍己为伤病员着想的一片心意,奉献给了部队,奉献给了滨海地区的抗战大业……

周李氏的丈夫早年就去世了,周李氏和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周中太渐渐长大了,而且头脑灵活。16岁左右,便跟着村里的大人们赶乡村集市,做买卖。由挑海盐,贩草鞋;由运大葱,卖熟食;由卖虾皮,到摆山果地摊……家境逐渐充实起来。周中太很孝顺,知道妈妈把自己拉扯大很不容易,因而每次赶集回来,都不空手,都给妈妈带一些好吃的零食,周李氏的房间里一年到头水果不断,糖果不断,馓子不断,烧饼不断……1942年,八路军115师的一处后方医院设在北辰村,在村妇救会的动员下,周李氏便常和村里的姐妹们到医院里义务帮工,有时帮着伙房做饭,有时和护士们一起洗纱布、绷带,有时替伤病员们洗衣服……

那时敌伪封锁根据地,物资相当紧张,部队的生活相当艰苦,有时伤病员的碗里好几天连一点油星都没有,又有伤痛,又吃不饱,因而面黄肌瘦,恢复得很慢。周李氏深明大义,知道不把日本鬼子赶出去,老百姓的日子就没法过,儿子的小买卖就没法做。而眼前的伤病员都是打鬼子的英雄,都是从水里、火里趟过来的,都是真刀真枪地和鬼子拼过命,都是令鬼子望而生畏的硬汉子。因而周李氏便主动把儿子赶集市买回来孝敬自己的十分稀罕的零食拿出来,装到竹篮子里挎到医院,慰问伤病员,一一分给伤病员们品尝。日子长了,儿子见妈妈瘦了,便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周李氏说:“没啥,孩子,我没吃你从集市上买回来的那些东西,但医院里的伤病员吃了,他们吃了比我吃了还要强,他们杀敌流血流汗,受伤了,病倒了,身子虚着哪……孩子,你孝敬妈,妈记在心里,妈又孝敬了115师的后方医院,孝敬了咱滨海区的抗日战争,孝敬了那些抗日的英雄好汉……你不要怨妈妈,妈妈没吃,胜似吃了,为了抗日,人家命都舍得,我们还有什么舍不得……”

周中太很孝顺,很理解妈妈,他说,妈妈我不怨你,你做得对,人家那些八路抛家离乡到咱这儿打日本鬼子,为的啥?咱沭河两岸,连成了一大片根据地,红红火火,集市上赶集的人才会多,我的买卖才会好做哩!因而以后再给妈妈买零食时,就多买一些,花样多一些……同时,周李氏还把儿子给的零花钱攒起来,经常到豆腐铺里集中买些豆腐或豆汁送给医院……

周李氏把从自己舌尖上省下来的食品送给后方医院的事一时传得很响。村里人说,周大妈嘴里不吃肚里挪,孝心感人那。人不分老少,东西不分多少,户不分穷富,有这片心意就叫人佩服。周大妈送的不仅是东西,还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啊!邻村的人也说,谁不知道好东西好吃,周大妈硬是不往嘴里送,慰问伤病员,这是为了咱们沭河两岸根据地的发展,这是为了咱们的战士能早日重返战场,打日本鬼子。周大妈是咱们的拥军榜样,讲的是大义大节,行的是大德大孝,神明皆知哩。

后方医院里为这事还专门出了好几期墙头报(墙面先用泥抹平,使之光滑好写字,然后上面又抹了一层锅灰,这样就可以在上面抄写东西了),一位健在的当年的村妇救会主任周兰花还记得墙头报上的一些内容。她告诉我们,当时打大哨村(现属临沭县曹庄镇)据点负伤,老家是安徽砀山的老四团的一位班长,名字叫李二孩,在顺口溜中写道:

驴蹄烧饼喷喷香,

大妈一副好心肠,

肚饱浑身有力气,

痛杀东洋野心狼。

一位老家是河南商丘的伤员,名字叫王世龙,吃了周李氏送来的蒙山大枣,情不自禁地在病房中用花鼓调唱道:

大红枣儿甜在心,

大妈好比我娘亲,

  山东、河南若比邻,

沭河感情胜千金。

而在1942年春节期间,在这所后方医院组织的文艺汇演中,还专门有一段夸周大妈的快板:

竹板一打哗啦啦,

北辰有个周大妈,

疼爱八路心肠好,

十里八乡谁不夸。

 

有甜饼、有糖果、有麻花,

有鸡蛋、有朝牌、有香瓜,

有包子、有馒头、有馓子,

  有杠饼、有桃酥、有豆沙……

                     *    *     *

 

                   伤病员,泪哗哗,

                   周大妈胜似亲妈妈,

                   军民团结一条心,

  沭河上下把敌杀!把敌杀!

受妈妈的影响,儿子周中太在滨海根据地开展的大生产运动中,积极配合部队,从敌占区青口一带暗中运来食盐,运来布匹,运来药品,解决了部队的燃眉之急,受到当地大兴区抗日民主政府的多次表扬。

1942年冬天,八路军115师师部要转移到莒南县大店镇一带,后方医院也要随之转移。临走前夕,罗荣桓政委和后方医院的院长在大兴区李区长的陪同下,还专门来到北辰村的周李氏家,送给她一双部队后勤部被服厂做的皮棉鞋,夸周李氏在最困难的时期为部队的后方医院帮了大忙,夸周李氏是沭河两岸的拥军模范,其孝行义举叫人永远感念,忘怀不了……

        顶风走的小渔船儿

 

1943年春,清明时分,沭河两岸已是和风吹送、桃红柳绿,鸟雀成群的景象。八路军115师老四团的几名战士,一天下午在沭河南岸的磨山一带执行任务时,和从沙河据点下乡抢粮的一队鬼子、伪军在一条山谷中遭遇,战斗很突然、很激烈。9名战士有5名受伤,而鬼子、伪军也伤亡了10多人。战士们迅速撤到沭河岸边,找了一只小渔船,准备渡河,把受伤人员送到沭河北边团部的卫生所里。小渔船刚刚开出几十米远,后边清醒过来的敌人便追来了,小船四周落满了密集的子弹,子弹落在水中,溅起了一缕缕白烟。由于当时是西北风,船行阻力很大,一时用力过猛,划船战士手中的竹篙又突然折断了。船一时在水中失去了方向,打起转来。鬼子小队长看了,“呵呵呵”大笑,叫不要射击了,命令伪军抓紧下河,游过去,逼使八路军投降,把船拉过来……军情紧急,顶头风,小船不进则退,很快便会被风吹到南岸。4名没受伤的战士拼命用手划船,但也无济于事。岸上的汉奸翻译高喊:“投降吧,老天爷不帮你们的忙,谁也没有办法!”而正在这时,船身却悠悠地晃动起来了,船头也被扶正了。满头是汗的战士们惊奇地发现,船的两侧,水面以下,分别聚集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红鱼(又叫鲤鱼),这些鱼儿,尾巴一律朝南,同心协力,用嘴顶着船逆风前行。看来那些鱼儿是使足了劲的,鱼鳞都张了起来,双翅都展了开来,众志成城,众鱼一心,众鱼合力,于是小船便由慢到快,由快到更快地在水上跑起来。鬼子、伪军一时看呆了,这是怎么回事,船儿怎么又动了,怎么又快了,怎么连风也拦不住了!

当时的情况,不但船上的9名战士们惊奇,连河北岸在田野里干农活的人们也感到吃惊。已90多岁的周树林老人那会儿正在河北岸和父亲一起平整土地,他看到无篙的小船“哗哗”地在水面上窜起来,犹如一条大鱼,溅起的水花有好几尺那么高。他说,当时真是感到惊心动魄,真是感到天意如此,是神人相助也!而河南岸的鬼子、伪军还在一个劲地打枪,徒唤奈何,令人感到可悲而又可笑!

笔者听说了这件事,确实感到不可思议,船在无篙无帆的情况下,怎么会顶风疾行呢?前些日子,我专门深入北辰村,进行调查,村里有几位老人告诉我,当时沭河北岸有个姓李的屠户在渡口附近搭了个草棚子,杀猪宰羊,屠宰后的血水又全部注入河水之中,加上一些零碎的猪羊下水,鱼儿几乎天天好在这一片水域中又吃又喝,乐此不疲。

那天,河中发生的事儿,屠户老李看得一清二楚,便当机立断,一声响亮的口哨,唤来鱼儿,遂往南岸指了指,然后转了个身,又往北岸挥了挥手,鱼儿,尤其是鲤鱼,很有灵性,心领神会,遂成群结队争先恐后往南岸游去。快到南岸时,才发现是有只船儿出了事,走不动了。便按照老李的旨意,纷纷靠上前去,以嘴作篙,一齐发力,不断发力,持续发力,往北岸顶来。

几位老人还说,沭河两岸不少上了岁数的人都知道这件事,1943年春季的那天下午,下乡抢掠的鬼子和八路军的几位战士不期而遇打了起来,不一会儿,战士们便背着伤员或扶着伤员上了船。风大篙断,险象环生,千钧一发,令人提心吊胆啊,可八路军救国救民,吉星高照,鲤鱼救驾,这才峰回路转,化险为夷。

北辰村的人们则说,屠户老李叫李铁定,是从郯城来的生意人,赶四集,卖猪、羊肉,天天用屠宰时洗肉的血水,以及零碎的下水喂河中的鱼儿,一年到头不停,鱼虽在河里,但万物生灵都有悟性,都有感情,都有感恩之心。因而遇有情况,老李果断出手,假手鱼儿,鱼儿领会贯通,孝心大发,一呼百应,汇聚南岸,奋不顾身,齐心协力,救驾八路。一条鱼,劲不大,十条鱼,百条鱼……就不可估量了。小鱼船儿由慢到快,后来简直就如离弦之箭,射向北岸。鬼子伪军这才傻了眼,目瞪口呆,不知所以……

周大妈的事儿,小渔船的事儿,都发生在沭河两岸,事情虽过去了几十年,但由于有的带有传奇性,有的带有神秘色彩,有的带有大善大孝的意义,所以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在传讲不息。而有不少人家,还当做 精神上的传家宝,代代讲说,世世相沿,使之成为家风的一部分,成为村史的一部分,成为乡愁的一部分。若要听孝心的故事,请到我们沭河两岸来,这儿的街头巷尾,这儿的古银杏树下,这儿的沭河渡口,这儿的田间场头,有不少人会一套一套、一串一串地讲呢……

  (作者单位:东海县南辰中学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