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 专题材料
“八路军115师与东海西朱范”历史研究征文:西朱范村红色三景
作者:东海史志网   发布时间:2023-04-21 09:25:29

    王宗富

内容提要:红色三景,是西朱范村的地理标志,苏鲁边界的重要景点。红色记忆,深入人心,石板桥上有胡服同志深入民间调查研究的身影,

古井旁,闪烁着军民一家的情谊,而村庄之西的竹林,摇曳的身姿,更会把人们引入激情燃烧的岁月。

“江山留胜迹,吾辈复登临”。东海县西朱范村是一个“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地方。西朱范村是苏鲁两省边界上一个地理位置相当典型的村子,“鸡鸣闻三县,狗吠听两省”,两省人家能一边烧着灶膛里的火一边拉家常。有的地方,地头搭地界,院墙靠院墙;有的地方,仅隔一条巷子,大门对大门。就是这个村子,在清代出了个受到朝廷恩宠任过总兵之职的武将,曾显赫一时,至今其宏大的庄园遗址犹在。而在烽火岁月中,这个村子曾先后住过解放后任过共和国主席、副总理、外交部长的大人物,住过共和国的元帅,闪烁着共和国的一批将星……

有人说,西朱范村地理胜势引人注目,两省三县的结合点,至今仍是东海县的一块飞地。

有人说,西朱范村红色风光独特。

要不,会有那么多知名人物光临这个村子,汇聚这个村子。

 

 

石板桥

 

红色岁月,滋润了、升华了这儿的生态景致;激情岁月,重塑了、发达了这儿的红色风光。

而谈到这儿的风景,石板桥是最令人不能忘怀的。那位清代总兵在西朱范村除了庄园之外,还建有闻名遐迩的花园和颇具规模的祠堂。而在花园和祠堂之间,则是一条宽阔平坦的黄土路,又称为官路。这条官路,东通黄海边赣榆县的青口镇(现属连云港市赣榆区),西达几十里之外的盐店官庄(现属山东省临沭县)。那时,青口镇盐业兴隆,盐店官庄则开设了多处盐坊,往西北方向的沂蒙山区,西南方向的马陵山区行销海盐。

而在花园和祠堂之间的官路上,有一条横穿官路的又大又深的花沟,用来排除花园内汛期的雨水,花沟之上则铺设了三排厚厚的长长的青石板,人们称之为石板桥。

黄土路上,车来人往,有不少车辆、驴驮,贩夫走卒,见石板桥比较干净,便好在上面歇息。村里人见有商机,便在此处路旁开了一家饭店,供应开水 、饭食,供用骡马的饮水及草料,后店面扩大,又增设了坊舍(旅馆)。

抗战时期,盐店官庄一度遭受到 敌伪势力的重创,因而盐业动荡,官路上的车辆也时多时少。1942年春天,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同志曾有段时间住在西朱范村(当时属于山东省临沭县,1971年划入江苏省东海县)时,曾在这座石板桥上多次向过往歇脚的行人打听过官道盛衰的原因,调查过官道两旁村子的“双减”运动(指减租减息)开展情况,了解过青口镇、盐店官庄以盐兴业的前前后后……

村里人记得,经常是在晚饭后,习习的春风中,身着灰布便服的胡服同志,漫步在石板桥上,和在这儿作短暂停留或在饭店用饭的人们随意交谈,扯海滩晒盐的艰辛,扯车推人挑运盐的苦处,了解如何才能把盐从敌占区青口镇一带安全运出来,指出运盐人能否自己组织起来,好互相有个帮助,独自没有力量,团结起来才好办事……

根据了解到的情况,胡服同志还向八路军115师和中共山东分局提出建议,根据地内是否可以组织一定人力到沿海的盐滩上运盐,开展根据地内的贸易活动,增加部队和根据地的收入 ,改善部队的装备,提高部队的生活,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发展……后来,八路军115师和地方政府都积极采纳了胡服同志的建议,通过各种渠道到敌占区青口镇、柘汪一带贩盐,商贸活动红红火火,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建设,也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西朱范村老支部书记王步达老人说,他们当时还小,是儿童团员,晚饭后经常到石板桥上轮流站岗放哨,一次看到被人称为胡服的人在桥上和路过的盐店官庄的盐商、鱼商交谈,问一次往来需要多少时间,当得知共产党领导的海陵独立团运输队又把这些盐和鱼销往敌占区沭阳、码头、阿湖、新沂等地,换回布匹、药品时,很是高兴,说这样解决了大问题。夸盐商鱼商有爱国之心,报国之情。盐商鱼商们也说,八路军来了,根据地安定,无欺行霸市,买卖好做。他们所在的村子成立了农救会组织,民兵组织,大力支持副业生产,还帮着解决运输中的困难……胡服同志连声说,这样好,根据地的民主政府就应该这样做,这也是抗日工作的一部分。

石板桥当然记得这一幕,当年好在饭店门口洗菜的大小厨师还记得这一幕,那浩瀚的春风中在柳丝间舞动的小燕子也会记得这一幕。灿烂的晚霞中,那放眼全盘、根植大地、事必躬亲、调查研究、联系乡情、深入民心、善解民意、辛苦操劳的伟人形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极谋划、扭转山东抗日大局的瘦削而强劲的身影,至今好像还矗立于石板桥上……

石板桥依旧,石板桥上好像没有什么风景,还有些单调,但石板桥好像又凝聚了最美最为壮阔的风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红红火火的形势下,来石板桥观光的人,来石板桥忆往事讲传统的人,来石板桥领略当年胡服风采的人,往往是络绎不绝……

是石板桥上的透过历史云烟的时代风景牵动着、撩拨着人们的心呢……

 

古井

 

井很深,井壁全是用块石一层一层垒上来的,井口宽阔,显示了当时主人的身份,井沿四周,用四块长条巨石铺设。巨石靠近井口的一侧,当年被一根根井绳磨得光滑明亮。青石的表面被几代人的鞋底摩擦得坑坑洼洼,显示出岁月的悠长,显示出古井的沧桑。

井水很甜,也很旺,是清代那位解甲归田的总兵的家庭花园用井,井壁上爬满了何首乌的藤蔓。抗战年代里,这儿一度是八路军115师师部及中共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驻地,村里驻了不少部队。1942年,那年麦收后大旱,用水一度紧张,村里老百姓来挑水,部队里也来挑水,井就时常见底了。

为了方便群众用水,在胡服同志的建议下,部队规定,部队用水,要一律到村东面的小沙河里挑水,不允许与民争水。

村里农救会知道了这件事,也动员群众,说部队是从山西打过来的,为了抗日,才来到咱这两省的边边上,很不容易。我们要给他们提供方便,让他们就近用水,咱们各家各户应该主动到村外的沙河里挑水。

你让我,我让你。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部队惦记着群众,群众护着部队。

师政委罗荣桓为此很是感动,说自从部队来到这个地方,村里是坚持“三让”,让部队住好房子,让部队穿上新军衣,让部队穿上新军鞋……这回,无论如何你们也不能再让了,部队青年小伙子多,挑水有的是劲,而群众老的老,小的小,到远处挑水累累巴巴,要耽误不少时间……

村里人很是过意不去,便找到村里的抗日小学,叫校长高敬斋先生(抗战时期曾任临沭县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长,离休前任济南黄河修防处人事科长。)写了一块大木牌子,插在井旁,木牌上写了醒目的三个大字:“爱民井”。后来有人编了首顺口溜,以颂其事:“爱民井,井水甜。水紧张,怎么办?八路军,是模范。爱群众,礼为先。让群众,把水担。跑远路,着实难,八路军,抢着干。风格高,人夸赞。爱民井,不虚谈,爱民井,代代传。”

爱民井,还叫益寿井。群众说,原来井台的四周及护井的栏杆下,长满了野生的何首乌,何首乌是一种中药材,有滋补作用,而井壁的石缝中还长了多种不知名的野菜、野草。晴天时,夜间何首乌上下满了露水,野菜、野草上也露珠滚动,点点滴滴,落入井水之中,夜夜如是,日积月累,井水简直就成了天赐的中药汤,喝了对人体大有好处。据说,产妇生喝此井水,还会使奶水增多……

“爱民井”抗日战争时期成了村里边的一道风景,来西朱范村开会的人,办事的人,附近抗日小学的学生,住在村内的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的工作人员……都好到这眼井边看看,站站,或坐一坐,或想一想……井很老,也很普通,井周围的风景也很平常,但这儿似乎又有很多动人的风景,很有特色的风景,叫人留恋,叫人感悟,叫人心头暖暖的……

这眼井现在依然还在,依然让人感到从它古老的身影中所透示出来的澎湃的青春活力,而来观赏这眼井的人群中,年轻人越来越多……

这眼井,现已辟为市、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石碑的正面,爱民井三个大字熠熠生辉。

竹园

 

凡是到过西朱范村的人,都知道西朱范村有一大片竹园,足有八十多亩那么大,在村子西面的小沙河西岸,327国道的南侧。

竹园是那位清代总兵王德胜家的,竹子是从他当时做官的江西省运来栽植的,村里人称之为玉竹。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时有缩减,时有扩大。

1939年冬天的傍晚,日本鬼子从海州出发,分乘十几辆汽车,窜到西朱范村,乘夜色在清代那位总兵后人的庄园中公开进行抢劫,金银财宝、古玩字画、红木家具、奇石珍玉……琳琅满目,在鬼子得意的狞笑声中,这些东西纷纷被装上汽车,王家庄园的东西几乎被洗劫一空。愤怒的村民躲进竹林,就地取材,用竹制的弓箭袭击经过竹林旁的满载的汽车。人们在竹制的箭上裹上棉球,沾上油,点上火,纷纷射向强盗的汽车,箭头如舞动的金蛇,摇头晃脑地拉着哨音飞向空中,扑向汽车,扑向鬼子,鬼子不知是啥新式武器,吓得狂呼乱叫,有几辆汽车,在拐弯时慌乱至极,栽到路旁的深沟里,车上 的鬼子非死即伤;有几辆汽车着了火,慌乱中越跑火势越大,最后引起了爆炸……

事后,人们说,竹园立了大功。人们还说,人做事,天在看,鬼子伤天害理,公开掠夺中国民间的珍稀和宝藏。天借竹箭,箭借天意,才导致鬼子慌不择路,车毁人亡;才导致鬼子,汽车成了火球……

竹园就此出了名。

1942年八路军115师及山东分局驻扎在西朱范村时,罗荣桓、陈士榘、肖华、朱瑞等人,经常在竹园内一块凸起的平整的高地上议事,竹影斑驳,凉风送爽,竹声飒飒,他们纵论天下抗日大势,指出日本鬼子犯我堂堂中国,失道义、失民心、失天时、失地利,虽一时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终究是要失败的,终究是要完蛋的。认为西朱范这一片区域,背倚北面连绵的苍山,南俯坦荡的平原,自古就是用兵的好地方……而很多的关于根据地建设的文件,双减运动(指减租减息)的很多决定,很多举措,往往都是在这儿酝酿,在这儿形成的……这就是村里人常为之称道的竹园议事,一直流传至今。当时的一位私塾先生曾说,竹园依山面水,聚天时地利,凝人气谋略,一代将帅,雄才初展,莅临于此,心神俱佳,谈政议事,顺天意民心,合天下大势,岂不胜哉,岂不快哉!

陈士榘时任115师参谋长,曾巧用竹签阵,预防东面沙河镇(现属连云港市赣榆区)据点的鬼子夜间偷袭。陈士榘料到鬼子欲偷袭西朱范村,不会从北面的大道而来,一定会从村南面大沙河滩地的柳树林中摸过来。他安排人在沙滩的几条道路上预先设下竹签阵,果然一天夜间,偷袭的鬼子兵闯入一片片的竹签阵之中,防不胜防,被尖尖的竹签扎得鬼哭狼嚎,鬼子指挥官见已败露,只得狼狈而回。

竹箭,竹签使这片竹园有了名气。据村内的老人回忆,当时在山东滨海地区活动的抗大一分校文工团有位青年演员来到西朱范村,听说了竹林的故事,有感而发,曾赋诗一首:

远近皆知西朱范,

一片竹林壮蓝天。

战时翠竹成利器,

传奇故事非等闲。

*     *

竹园豪气壮如山,

同仇敌忾卫家园。

异国贼寇魂魄丧,

杀敌声声冲霄汉。

而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司令员曾饮马沭河,住在西朱范村一带,以沭河为大舞台,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战斗。

西朱范村抗战时及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曾属于山东省临沭县,临沭县去年曾在那儿开过翠竹园诗歌朗诵会,山东临沂市曾在那儿拍过以竹园为背景的抗战故事片。而今,老区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东海县要在竹园内举办《新征程新梦想新伟业》地方红色民歌系列演唱会。

小河西岸河滩上的竹园规模扩大了,竹子也更为青翠了,来欣赏竹园的人也更多了。

竹竿挺拔,竹枝繁茂,竹叶瑟瑟。竹园边河水潺潺,水尤清冽,“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风烟俱净,竹林、河水共色。清风荡来,竹涛澎湃,荡人心胸,似乎在唱着当年的 一首首红歌。“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千啭不穷,百叫无绝,这儿仿佛又成了鸟的乐园,成了一处天然的得天独厚的红色游胜地。

岁月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犹长。西朱范三景,在这新的时代,堪称省际一绝,往往令人深思,令人回味,令人荡气回肠,令人感受到活力和动力;往往令人从景物中感受到红色基因,感受到担当,感受到初心,感受到使命,故为之记,以抒胸臆也。

  (作者单位:东海县南辰中学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