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方志编修 > 大事回眸
开挖新沂河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5-31 23:14:14

 

 
 
 
解放前夕,处于沂河、沭河下游的鲁南、苏北一带,每遇雨季,山洪暴发,汪洋一片,农田受淹,人民生命财产受损,穷人到处逃荒要饭。据史料记载,1949年夏秋,洪灾再次暴发,雨量之大,水位之高,皆打破以往记录,灾情之重,为40余年来所未有。原淮阴地区(灌云属之)淹农田826万余亩,灾民约24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近一半。
面对如此深重的灾情,刚刚成立的人民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首先想到人民的疾苦,考虑如何减灾、救灾。整沭导沂成为鲁南、苏北人民的迫切要求。为此,山东省人民政府成立沂、沭河水利工程总队,开始整治沭河;中共苏北区党委、苏北人民行政公署、苏北军区司令部提出导沂计划,先后经华东财委会和中央水利部批准,迅速成立苏北导沂工程司令部,组织人力,于1949107日开始测量,1125日,开挖新沂河的伟大工程全面动工,经过1949年冬、1950年春两个阶段工程,一条新的大沂河全部竣工,并于1950年夏5次泄洪成功,基本根治了苏北的洪涝灾害,连云港地区从此不再蒙受水患之苦。
新沂河的由来
山东省沂水县西北有一座山,叫“沂山”,海拔510米,雨水向南流的主干道叫“沂河”,属暴源性河流。行经沟上集、周家口,折东南,经骆马湖,再折东行,过盐河流入灌河,经响水口、陈家港至燕尾港入海,全长574公里。
由于上游河身倾斜颇大,遇大雨,水势湍急,沿途其它河流来不及疏淌,使下游河水暴涨,泛滥成灾。为了快速泄洪,减少水灾,决定从它流经的骆马湖开始,利用部分原河流,重挖一条季节性大河,夏季排水,其它季节长庄稼,仍然从灌河口入海,这条河便叫“新沂河”。
河淌内居民搬迁
新沂河从骆马湖到灌河口,全长约370公里,两岸堤距从1.2公里至3公里不等,堤内居住着约2万户人家,在短短的几月之内,说服他们搬家、迁坟,实属不易。俗话说:“故土难移”。有的人家房子刚落成不久,现在就要搬迁,舍不得;有的人家认为风水好,不愿走;还有的人认为,房子虽然不好,但已习惯,老小几代,凑合着住,总之不想搬。司令部把此事当作一件十分重要且艰巨的工作来抓。
首先,领导动员,中共淮阴地委书记兼导沂工程司令部司令员、政委李广仁,亲自召开各县委书记开会,要求他们做好搬迁人的思想工作。对于人口集中的村庄,各县区要派负责干部召开村干扩大会议,所有村干、全体党、团员及搬家户代表一人,说明扒河意义,公开搬家政策,而且时间紧,不存在半途而废和消极等待的想法。
如果积极分子思想通了,就能带动群众;对于个别思想一时不通或无劳动力的困难户,县区干部亲自找他们谈话,直至通为止;对于特务及有意破坏的人,则给予必要的惩处。然后落实政策,现场兑现。凡是必须搬迁的居民,根据他们的要求,可以搬到沂河的南北两侧,政府划给宅基地,每间房子平均补给150斤玉米和200斤草,不分配搬家户做河工,使他们有时间盖房子安家。原来土改时分得的土地,仍归原户主耕种,每年种一季麦子,公粮减半。还未进行土改的地方,搬去的人参加土改。已经种下去的麦田,每人补给4亩地的籽种,被堤压下去的田地另划,籽种照补。平民故墓,自己迁址,给予适当补贴。烈士墓,政府负责迁移。这样做,绝大多数人满意,整个搬迁工作进展很快,非常顺利。
构筑河堤
新沂河流经的地方复杂,工程难度多数人可想但不可知。我家住在灌云县沂北乡春三村(原徐二庄),那儿到处都是大沟小河,筑起这样的河堤,要不是亲眼所见,还真的不敢相信。据专家测算,以某段堤为例:堤顶宽6米,堤高6米,堤顶到护坡的坡度为13,然后是4米平坡,向下的坡度为16,它的底宽为73米,从底边外20米,分两边开始取土,最远处为250米。人们将这范围内的土一锹一锹地挖起来、靠人工用独木轮车一次一次推上来,还有的地方是一人挑或者二人抬,然后把土填平,再由10人牵拉的石硪夯实。这样一层一层地堆,一层一层夯,直至达到预定高度。据专家测算,总土方超过四千万方。如果将所挖的土一立方一立方接起来,可以绕地球1圈。大家知道,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呀!
民工们的艰苦生活
第一期冬季工程,民工、杂工245641人,春季工程有329446人,这么多人如何吃饭的呢?司令部首先将民工们组织好。每一个县划一段工程,成立一个“总队”,有泗阳、涟水、沭阳、宿迁、灌云、淮阴等10个。灌云工程位于末端,即燕尾、陈港、灌西一带,南北两堤,总队长是汤承裕、政委是杨兆庭,内设四科、一处、四股,下管15个大队(区级)(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它们是院陈楼、董集、岑池、莽牛、曙红、伊山、新安、龙苴、南岗、南城、同兴、仲集、板浦、田楼和杨集。大队下面是中队(相当于现在的村级),中队下面是分队。分队是基本单位,总队把任务层层分解给每一个分队,分队实行包工制,明确任务,按级负责。然后将队名、桩号、长度、人数、土方数、队长姓名填上表,以便考核。每个分队内部再分成小组(有的叫小队)每组15人左右,搭起芦席棚,里面铺麦穰,民工晚上在里睡觉,像秧山芋一样,靠门口支一口大锅,二人拐磨、担水、做饭。
凡上工的人,国家保证每位民工每天吃粮不超过二斤十二两(折合1.375公斤)。实际每位民工能得到的粮食多于这个数字。导沂司令部根据上级指示,凡上河工的人,生活都有保障,来去发路粮,阴雨有补助粮,多挖土多得粮,每一立方土,国家发给2.25斤粮食。如果每人每天挖2方土,他就可以得到4.5斤粮食,吃去一半,还可以落一半。
为了省点粮食养家活口,领导鼓励民工自带蔬菜、萝卜、山芋干、豆饼、玉米、高粱,还号召自带小拐磨,自磨粗粮,干稀搭配,大锅饭,一锅熟。在大灾之年,不仅民工能吃饱,还能吃到热饭,而且还能攒些粮食养活一家老小。民工们非常感激共产党,因而个个干劲冲天,人人力争提前完成任务。
堵塞小潮河
新沂河流经的大沟小河无数,大的河流也有好几条,所有沟河必须堵死,或者设涵洞。堵塞“小潮河”成为一项重点工程。该河南北流向,在杨集南与东西流向的东门河平交,河宽约200米,水深35米,中泓宽约40米,水流与海潮同步,向南注“大潮河”东流入海。
第一次堵口是在1950年元月初,原想趁低潮时,两边用蒲包装土抛垒,快到中间时将一条破船加重使之沉底,结果还有30米时就被潮水冲跨了。
第二次是在二月中旬,专门外请技术人员主持此事,准备了柴草、芦缆、蒲包、黄麻做口门戗士,在低潮时合拢,结果又没成功。
第三次在三月中旬,仍请他们主办,对上次作了改进,结果还没成功。
第四次在四月中旬,司令部调请江都“归江坝”技术人员协助工作,改用竹制行江大缆加大号捆箱船一只,中途险象环生,最后也未合拢。
这时司令部李广仁政委、华东水利部钱正英副部长借调上海工务局、黄河河务局工程队来此协助。
第五次堵河在429日早晨六时开始,李司令员驻工地亲自指挥,加大备料,多用石料,在低潮时突击抢运,经12小时的连续奋战,奔腾的小潮河终于断流了。这是导沂工程的大喜事,是保证新沂河如期放水的铁证。
成功泄洪
新沂河是扒出来了,河堤完全属人工用泥土堆起来的,能否经得住洪水考验,才是衡量它成败的唯一标准。
说来也怪,1950年夏天,我们这一带雨水特别多,而且来得也早。农谚告诉人们:六月六,晒龙衣,湿了龙衣四十天。意思是说,农历六月,天气酷热,在初六这天,各家要将衣服、被褥拿出来晒一晒,去去潮气,防霉,还可以借助阳光杀菌消毒。一旦这天下雨,四十天之内将没有晴天。此话真还灵验,从73日起,鲁南、苏北同时降雨,雨量达60厘米以上。新沂河开始第一次放水,所有人们都提心吊胆,河堤会不会被洪水冲垮?洪水来势汹汹,75日下午5时,新安镇最高水位达28.23米,且洪峰传播甚速,到了7日,洪水基本排入大海。
这中间曾出现不少险情,由于领导高度重视,措施得力,及时补救,这次严峻考验总算过关。这次雨水刚过,新的洪水又来,接着就是第二次717日、第三次84日、第四次810日、第五次820日考验。连续几次泄洪,险情接二连三,惊心动魄。最后一次洪水,20日洪峰到达灌云境内(当时还没有灌南县)。22日,东南风带来暴风骤雨,雷电交加,海水抵住,洪水迟迟下不去。惊涛骇浪把堤上的防风埽大部打垮,堤身倒塌,尤其是大潮河对岸,发生渗水及普遍裂缝现象,二图河一带,风浪打过堤顶,柴埽打光,护堤蒲包冲坏,在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汤总队长带头行动,冒着风雨,率领防洪的干部、民工,与风浪博斗,顽强地战斗了四个多小时,终于保住了大堤,转危为安。如果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
五次泄洪,完全成功,新沂河工程经受住了暴风雨的考验!开挖新沂河这一伟大创举,得到了中央及省领导的赞扬。时任水利部部长的傅作义在题词中说:“导沂工程是苏北人民克服水灾的重大胜利!”时任南京市市长的刘伯承与副市长柯庆施、张霖之也发来贺电,称这是苏北历史上新的一页。
 
 
 
 
 
(摘自《连云港史志》,作者:封其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