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郡东海 > 东海古迹
千古羽山话沧桑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06 21:57:18

羽山_副本.jpg 

 

 

一座笔架形的山峦,静静地横卧在苏鲁边界上。别看此山其貌不扬,算起来占地面积仅有4.5平方公里,高不足千尺,也没有多少华丽的景观,但她与我国远古时期的一曲气壮山河的治水战歌相联系,而且又有传说中的羽渊和温泉作伴,频增了几分神秘色彩。从远古时代开始,她就以其朴实无华的峰峦和厚重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众多的仁人志士的和文人骚客,名垂青史。

这座千古名山就是位于江苏省东海县西北部苏鲁边界处的羽山,山南不远处就是闻名中外的华东第一温泉羽山温泉和一项填补我国历史空白的重大发现尹湾汉墓。如有机会登一次羽山,感受一下两汉文化的真蒂,洗一次温泉浴,不失为一件人生快事。

 

一座名垂青史的千古名山

 

羽山的地名最早见诸于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该书有句名言:“淮沂其乂,蒙羽其艺。”这句话的意思不说:淮河、沂河得到了治理,蒙山、羽山一带可以种庄稼了。相传《尚书》由孔子编选而成,保存着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该书的《禹贡》把“淮、沂,蒙、羽”列入“海岱淮惟徐州”域,亦即明确标出了羽山的地望。之后为《禹贡》作注的人都明确地指出了羽山更为准确的地理位置。疏曰“羽山在东海郡祝其县南。”祝其县,亦即今天的赣榆县。郦道元的《水经注》、顾祖舆的《读史方舆纪要》以及《汉书地理志》、《祝其县志》中都具体地指出“羽山在祝其县东南”,称“祝其〈禹贡〉南有羽山,鲧所殛”。《后汉书》说:“祝其有羽山。春秋时曰祝其,夹谷地。”而《清嘉庆海州志》明确指明夹谷山在州治西四十余里,亦即今赣榆夹山。《元和群县图》称:“羽山在朐山县西北一百里。书曰殛鲧于羽山,即此也”。《太平寰宇记》。。也说“羽山在朐山县西北九十里”。朐县或朐山均在今连云港西南锦屏山。 明《一统志》说说“羽山在海州西八十里有羽泉,传为殛鲧处”。《郡县志》也说:“钟离昧城有羽山,其不恒清,牛羊不饮。”今人有学者考证,钟离昧城很可能说是温泉东一公里的罗庄老城。《禹贡》曾氏注曰:“羽山之谷雉具五色,因以羽名”。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海州直隶州志》的编撰者经过多方考证后得出结论:“羽山在州治西北百二十里。”由此观之,学术界主流的观点,东海县境内的羽山就是殛鲧之处,就是名垂范千古名山。

这座原先默默无闻的普通山峦为何能成为殛鲧之地呢?这要从羽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在当时所处的地位来分析。离羽山不远的大贤庄旧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掘的发现来看,五万多年前就有人类在羽山周围的广大地区繁衍生息,四千多年前就是史称东夷族定居的地方。据世界海平面变化资料,6000年以前的海平面比现在海平面高出2.8.大海向海岸临近的平原、丘陵逼近。上古时代东部的海岸线在扬州附近向北拐到海州一线,海州南原先有一个深凹型海湾,海岸线在淮安向西北经瞧宁、骆马湖北新沂抵海州南,今日连云港市北从赣榆的义塘、海州以东,新坝、东海马陵山以东等地尽成泽国,形成一个一千多平方公里的深入内地的海湾。离羽山不远的马陵山就有望海楼遗迹,正说明羽山和离羽山不远的马陵山上都可以看到海。唐崔辅国有首诗说:“羽山一点青,海岸杂花碎,日暮千里帆,楚色有微霭”,也说明古时羽山临海。三皇五帝时代,这里离当时政治活动的心中原地区三百多里,《周礼》以200里至300里为效,300里以外自然属于“羽效”了。据《山海经》这一带“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水害灾频发,原生态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当鲧治水失败后连同他的部落被放逐到这个当时偏远的“羽效”,也是很自然的事。因此,只有东海县的西北边陲苏鲁交界处的羽山大体附合远古时代放逐并杀害鲧的条件,而且山上至今还有许多有关鲧的传说,如“殛鲧石”、“试刀石“、“剑劈石”等。羽山及温泉与上述史载及考证中的羽山和羽泉相附,当属史载中的羽山无疑。

 

 

一曲气壮山河的治水壮歌

 

羽山,这样一座原本默默无闻的山峦,之所以能名垂千古,因为在这座山上只今还铭刻着一首四千多年前气壮山河的治水壮歌。

四千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这里出了鲧和禹禹两个治水英雄。鲧和禹的治水业绩,应该是远古历史的传承。然而历史上记载的鲧和禹却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物:一个是十恶不赦的四凶之一,一个是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今天,我们澄清历史的迷雾,应该还鲧一个清白,确定鲧和禹在历史上的地位。

众多史书记载,当帝尧的时候,大水成灾,浊浪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山岗,淹没了丘陵,下边的民众非常忧惧。帝尧寻求能够治理治水的人,各个大臣和四方诸侯都推荐东夷民族的鲧,说鲧能完成治任务。但尧想把帝禅让舜为诸侯,鲧不服,说过“得天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表示不满。尧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便说:“鲧的为人违背教代命令,不可用。”但诸大臣和四方诸侯不这样看,他们都说:“比较起来没有比鲧更贤能,希望帝尧试试他。”于是帝尧听从了各大臣和四方诸侯的意见,任用鲧治理洪水。鲧接受任务后,便将在高的地方“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也就是《国语》中所说的“壅防百川,堕高堙埤”,具体方法应该是加高河道的堤防,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堵。但是,人不给水出路,水也就不给人出路。“壅防百川,堕高堙埤”的结果是河水改道,泛滥成灾。经过九年,洪水还是没有平息,鲧的治水事业没有成功,引起了受灾部落的不满。这时帝尧便去寻找继承人,得到舜。舜代行天子的政事,到全国各地巡回视察。在巡视途中他看到了鲧治理洪水没有收到成效,引起的众多受害部落的不满,便他把流放到羽山地区,后来又派受害最严重的部落首领祝融将鲧杀害于羽山。鲧含恨将一腔热血洒在羽山之巅,死后“化为黄能,入于羽渊”。“羽渊”也称“羽泉”或“羽潭”无论是泉或渊,还是潭,都是极深的水,这与羽山附近的温泉完全一致。因为鲧一生治水,毕竟付出了不少心血和劳动,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且又被杀于羽山,当地部族民众记住了他的功劳,死后为他服丧三年,并编了许多神话故事来纪念他。二千多年后的我国伟大诗人屈原还为鲧的遭遇愤愤不平,并从本质上揭露了鲧被杀的原因。他在《天问》中责问天神:鲧征服洪水,使原平生长蒲草和芦苇的土地变成了可以种黑麦的良田。他既然征服了洪水,你为什么还要诛杀他?在《离骚》中他一语种的,指出治水失败并不是鲧被杀的主要原因,而主要是因为“鲧太刚直不顾生命,终于在羽山上遭受了杀身之祸。”(“婞直以亡身,终夭乎羽之野。”)《九章》中也说:“鲧的治水大业难于成功,”是因为他“行为耿直而不动摇。(“行婞直而不豫兮,鲧功用而不就。”)在这里充分诗人肯定了鲧治水的功绩,表达了对鲧“婞直而亡身”的哀惋与不平。

鲧被杀后接着治水的是大禹。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史书上有很多记载,人们早已把其中的许多故事传为美谈。

据《史记》称:“禹为人机敏快捷能吃苦,他守道德从不违背社会准则;他具仁心可以使人世间人们亲和,言谈可以使大家信服;说话的声音适应钟律,自身的行动可以成为法律,衡量好了再处理官事,勤勉不倦端庄恭敬,成了百官的典范。因此,当舜征求继续完成治水任务的人选时,百官都推荐了禹。舜便对禹说:“你去平定水土,希望你勤勉地办这件事吧!”禹跪拜叩头,又推荐了契、后稷、皋陶。舜说:“你还是快去办理你负责的事情去哟!”

禹接受任务之时,四方部落首领对他说:舜以你父治水无功,“举尔嗣考之勋”。禹出于忧民之心,认为这是应该的。他对四方部落首领说:“小子敢悉考绩以统天意。”他受命以后,循河溯江,尽济暨淮,劳身焦思,三十不娶,倾心于同人民生存相关的事业上。椐《吴越春秋》载,他在带领民众治水过程中,“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遣不蹑。”即使在娶涂山氏女娇为妻时,也“尽四日,复往治水”。在女娇生产时,他正率臣在外,竭力以劳万民。“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的佳话就出在他娶涂山氏以后。在治水的日日夜夜,他微薄自已的衣服饮食,却致力用丰洁祭品来孝敬鬼神;卑陋自己的居室器用,却致力将大量费用来来修筑沟洫。他攀行山岭用木作标记,确定高山大川治理的规划。他陆地行进时坐着车,水路行时时驾着船,泥滩上行时坐着橇,山地里行进穿着带铁钉的鞋。为了测量地形,时而运用准绳,时而运用规矩,依靠仪器充分利用春夏秋冬的时节,察六扈,脉地理,“畅八极之广,旋天地之间”勤调查,善思考。他吸取其父鲧治水九年功不成的教训,改堵为导,导堵结合,“写流沙于西隅,决弱水于北漠,青泉、赤渊分入洞穴,通江东流河至于碣石;疏九河于渊,开五水于东北;凿龙门。辟伊阙。不易相土,观地分州”《吕氏春秋》也说“禹通三江五湖,决伊阙,注之东海,因水之力也。”他还命令益把稻分给民众,让他们可以在卑湿的低地耕种。他命令后稷把食品分发给非常缺乏食品的民众。食物量少,从有多余的地方调济来互相补给,以便让各诸侯国享受均衡的利益。正是由于实行了“因水之力”、导疏结合的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大禹治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九州之内政令教化统一了,四方边远地区已经可以家居,九条山脉都开出了道路,九条河流的水源也都疏通了,九片大泽各自筑起了堤防,涛涛洪水安然流入了大海,困绕人们多年的水患得到了初步治理。大海、泰山和淮河之间的徐州:淮河、沂水得到了治理,蒙山、羽山一带都可以种植庄稼了。

鲧禹治水是中国最著名的治水壮歌,其所隐含的史实,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材富,对后代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其后的数千年中,一代一代的华夏子孙,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无数次的反复,终于找到了又疏又堵、堵疏结合的科学的治水策略,在与旱涝灾害的斗争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羽山地区的人民群众继承和发扬了鲧禹父子治水的优良传统,坚持又疏又堵、堵疏结的科学的治水方法,修筑了石梁河水库、安峰水库等近百个大小水库,开掘和疏通了新沐河、淮沐新河、石安河、龙梁河、蔷薇河等多条大小河流,新建了大浦翻水站、龙门翻水站、房山翻水站等多个大小翻水站,形成了“三进(指南水北调引来的长江水、石梁河水库的北水和龙首翻水站翻过来的沐河水三个来水的水源)一出(境内大小河汇入蔷薇河后入海)”的较为科学完善的排灌体系,在同水旱灾害半争取得了新阶段定的胜利,大大改善了羽山周围地区有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和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面貌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项填补空白的重大发现

 

1993年二月,春寒料峭。羽山南 公里的尹湾乃随处可见冬日的肃杀,隔牖有残雪,推门见青苍,仿佛一切仍在封结之中。唯独村西南两公里外一处叫龙王庙的高岭,被几座古墓的发掘搅起了一股不大不小的热潮。

龙王庙这片高岭,别看它只是一片其貌不扬的的土丘,据说来头不小。当地民众中还盛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三国时期刘备刘皇叔的傻儿子阿斗死后就葬在这个岭上,还说后人为纪念他建过一座龙王庙,以供祭祀。且不说阿斗墓是真是假,传说中的龙王庙也早已湮灭无痕,此地也只徒留无所傍证的地名一处而已。然而,刘备之妻、阿斗之母亲糜夫人的祖藉确为东海郡人,却属千真万确,而今日东海县在在西汉时归东海郡所辖,亦属确实。因此,一听说有龙王庙古墓群露头,立刻在这一带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消息不胫而走,经村镇,迅速传到县文化局和县博物馆,又经县上报到市有关部门,市、县两级文化部门迅速组织考古人员开始对墓葬群进行勘查,发现地下共有10余座墓葬,并组织力是对其中的6座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经过60多天的挖掘,1——6号墓相继露出真容。令糜夫人的同乡们深感遗憾的是,墓葬中没有发现其先祖刘阿斗的尊容。然而刘阿斗的缺位,并没有使尹湾汉墓发掘的巨大万功受到丝毫减损,由它引起的男轰动效应,直到今天依然余波绵绵。有专家说,对这批出土文物的研究,非一、两代人所能完成其影响将是极其深远的。

尹湾汉墓出土的文物有铜铁器、釉陶器、骨角器等数百种,但其中最著名、最具文物价值的,当属2号汉墓出土的缯绣和6号汉墓出土的简牍。刚出土的缯绣精致的图案上红是朱红,黄是金黄,底色是淡淡的灰黄色,在渗进棺木的地下水中浸泡了两千多年仍鲜艳如昔。从墓葬中出土的157件简牍中除2号汉墓出土的一方木牍外,其余133枚竹简和24枚木牍均从6号汉墓出土,所载文字约4万。据目击者说,刚出土时简牍上的黑色毛笔字好像刚刚写说,墨迹未干,凭直觉就感到这此简牍不是一般的文物。

经过考古专家们长达数年的研读,这批2000多年前的官府文书的内容已得到了全面揭示。这是个西汉中晚期和王莽时期的墓葬群,有案可查的6号墓的墓主是下葬于西汉元延三年(公元前10)曾在东海郡做过卒吏、五官掾、死时为功曹史的师饶。陪葬的这批简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东海郡的文书档案,包括《集簿》、《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辖长吏名簿》、《江海郡下长吏不在署、未到官名簿》、《东海郡属吏设置簿》、《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等簿籍6种。这些简牍揭开了秦汉时代的上计之迷。所谓上计,也称计簿或集簿,是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直至朝廷呈报辖区内户口、耕地、钱谷、刑狱状况等的统计文书,为汉史研究提供了依据。这些简牍也为研究汉代地方官员设置和升迁迁制度提供了活的范例,还为探讨汉代武库制度提供了突破口。二是术数历簿,包括《神龟占》、《六甲占雨》、《博商局》、《刑德行时》、《行道吉凶》以及元延元年历谱和元延三年日书等;三是私人文书,包括赠钱名簿、随葬遗策、元和二年日记和名谒;四是汉赋佚篇《神乌傅》。《神乌傅》亦即《神乌赋》(古代“傅”通“赋”)是一篇基本完整而又亡佚了两千多年的西汉赋。此赋以四言为主,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了性格和悲惨命运的故事,无论人题材、内容的写作技巧来看都接近于民间文学,为汉赋增添了一个新品种。因此,《神乌傅》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汉赋乃致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同时也将我国禽鸟寓言及俗赋的产生时期提前了二百多年。所有这些,都是以往出土的简牍所无法比拟的,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因而它的出土在上世纪末的汉史学界掀起了一股热潮。

尹湾汉墓出土的这批简牍,其数量虽然不算多,但就其内容而言,尤其是汉代那种郡级政府档案,其记载的细致、完整、系统,且有准确的纪年,为我国已出土的敦煌、酒泉、张掖、武威、罗布泊等五大类汉简中所仅见。专家们认为,这是一项填补我国历史空白的重要发现,它将同居延汉简、敦煌汉简、云梦汉简、银雀山汉简等著名发现一样载入史策,成为历史学界和档案学界长期关注的一个课题,其重要性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1996年,为纪念第十三屈国际档案大会在中国召开,国家邮电部出版《中国古代档案珍藏》纪念邮票一套四枚,其中第二枚的画面就是尹湾汉墓出土的汉代木牍《博占局》。20018月,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作为珍贵档案文献申报“世界记忆工程。这是一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于1992年发起,旨在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宪章规定的保护和保管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目前全世界已有43个国家的47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其中包括中国音乐研究院的“传统音乐录音档案”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清代内阁秘本档中有关17世纪在华西洋教士活动的档案”。20023月,尹湾简牍又被国家档案局列入中国首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目录,并高居排序之首。尹湾简牍对于古代档案学、简帛学和秦汉史研究的重大意义,由此可见一斑。此外,尹湾简牍还引起了书法界的浓后兴趣,那些以古隶为基调、弥散着隶草风味的二千多年前的毛笔字,迷倒了五大批览赏者,他们不免在这些文字面前流连忘返。

尹湾汉墓的重要发现,连同离羽山不远的代相古城的秦砖汉瓦,焦庄遗址出土的西周铜鼎、丁旺村春秋墓出土的编钟、阳庄村春秋墓出土的铜剑、双店月牙敦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陈氏洗、竹墩村出土的秦父子诏量和篆刻全文、曲阳古城出土的汉军假司马印等一大批文物,都雄辩在说明,距大禹治水后一直到秦汉时代的两千多年中,羽山周边的广大地区的原生态环境已有了明显改善,完全证实了《史记》所载的大禹治水后“淮、沂其治,蒙羽其艺”的状况属实,这也充分展示了羽山及周边地区厚重的文化底蕴。

 

一幅绚丽多姿的发展兰图

 

羽山之所以成为流传青史的千古名山,还因她有温泉作伴,羽山与温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羽山温泉在羽山南 里,传说发迹于唐,但目前所见到的文选资料如明《隆庆海州志》称“温泉 博望镇东北五里。冬夏如汤。”清代嘉庆年间的板浦学者许桂林曾写一篇《温泉铭》,说这里“坤为釜,坎精灌”,“水长沸,土不烂”,用温泉水洗浴可以“蠲疾疢,延寿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说:温泉浴主治“诸风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痹,手足不逐,无眉发,疥痒诸疾。在皮肤骨节者,入浴。浴讫,当大虚惫,可随之与药,及饮食补养”,“患疥癣风癫、杨梅疮者,饱食入池,久浴得出汗乃止,旬日自愈也。”但是,多少年来,羽山温泉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长期未被开发利用,一直到解放初,这里依然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新中国的建立,为羽山温泉的开发和利用带来了新的机遇。1973年,省地质水文队在离羽山不远的尹弯村附近第一眼深达54887米的温泉井。温泉水常年如注,日出水量九百多吨,井口出水温度达摄氏82度。据有关权威部检测,喷出的温泉水中含有氯化物、硫化物等多种有利人健康的化学元素,对治疗皮肤病、关节病、腰腿痛、妇科病等都有很好的疗效。此处还有助消化、健肠胃等功能。为了使温泉更好地造福于民,1981年当地政府先后新建了一所温泉宾馆、一所拥有五十张床位的疗养院,接着又改建和新建了十七个男女浴池和其他生活服务设施,前来洗浴和疗养的人每年有十来万人。为了加强对温泉的开发利用,1984年设立了温泉镇。

改革开放的春风又给温泉的开发利用增新的活力。198 4年引进处资建起了第一个中外合资的小松源宾馆。之后一发而不可收,一个个内引外联的旅游、休闲、理疗设施如雨后春笋出现在羽山温泉旅游风景,一幅绚丽多姿的画卷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2001年,一个新的机构——东海县温泉度假正式成立了。

2006年,一幅羽山温泉度假区的更为壮丽的发展兰图———《连云港市温泉度假区总体规划》问世了。

……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一个更为气势恢宏的羽山温泉旅游风景区将出现在鲧、禹父子战斗和生活过的千古名山羽山南麓,名扬中外。

 

(作者:俞爱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