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郡东海 > 东海人物
东海人物[现代]——朱自清[资料]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2-26 21:02:00

朱自清童年足迹

  

“我的儿时现在真的只剩下薄薄的影’。我的忆的路’几乎是直如矢的;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的程度!这大约因为我的儿时实在太单调了,沙漠般展伸着,自然没有我的依恋’回翔的余地了。(《朱自清全集•·忆》),这是朱自清对俞平伯和丰子恺追忆儿时美好时光的钦羡,如其言“小燕子其实也无所爱,只是沉浸在朦胧而飘忽的夏夜梦里罢了。”此时的我真愿变成那只可爱的燕子,为朱自清追回儿时的印记。

第一故乡在海州

历来文学史皆做如下记载: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祖籍浙江绍兴,18981122日诞生于江苏东海县。父亲到扬州任职两年后,举家迁居扬州。于是很多人以为朱自清为扬州人,原因是朱家三代曾居扬州,朱自清本人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朱自清在《说扬州》一文中自称为“扬州人”。扬州是朱自清的故乡毋庸质疑,而我以为海州是朱自清先生的第一故乡,这是他儿时首发的“驿站”。

谈及朱自清的家世,确是繁杂。朱家本姓余,祖籍为浙江绍兴,因其祖上一直在外做官,故而绍兴于朱家关联甚少。朱自清的高祖余月笙曾在扬州做官,却因为酒醉不慎坠楼身亡,儿子余子擎由同乡朱氏收养,承继朱氏。光绪年间,朱子擎娶灌南县花园庄乔氏为妻,朱子擎便从扬州搬到苏北居住,后得子名为朱则余,其意为“姓朱其实是姓余”,他就是朱自清的祖父。朱则余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2年,由于学识丰富、处世能力练达,赢得了海州父老乡亲的称赞和拥戴,至今不少老海州人对朱家生活的情景,都还有印象。听我的爷说:“当年,我爷进城做生意的时候,经常看到朱自清的祖父。他非常有学问,老百姓都希望能求到他的字。”

朱自清的追寻

父亲朱鸿钧,就是著名散文《背影》中那位令人尊敬的父亲,他在海州生活了20多年,与海州的关系最为密切。18981122日,海州府承审官朱则余的宅邸里,红烛高烧,香烟缭绕,著名的文学家朱自清诞生了。父亲给他取名“自华”,取意苏轼诗“腹有诗书气自华”,“自清”则是他在读北大预科时为了自警自策而改的名字。因为朱自清曾有两个哥哥,还未成年就不幸相继夭折,于是家人非常迷信,怕他不易长大,便按照当时海州习俗,还特地替他耳朵穿孔,戴上钟形金耳环。也许是海州的古老的习俗“出生穿耳”、“满月上锁”、“百日剃长命头”,庇佑着文学家朱自清先生成长。

上述的东海县实为今之连云港市海州区。据《海州志》载:元代海州升为海宁府,后降为海宁州。元至正二十年(1360),东海县并入朐山县。明初,朐山县并入海州,属淮安府,辖赣榆、朐山、灌云三县。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又将沭阳县划入。民国元年(1912)海州废撤,分为东海、灌云两县,初属江苏省徐海道,后属江苏省第八行政区。由此可见,古城海州才是朱自清祖辈们主要生活地。朱自清在《我是扬州人》一文中回忆道:“我家是从先祖才到江苏东海做小官。东海就是海州,现在是陇海路的终点。我就生在海州……我对海州话还有亲热感,因为父亲的扬州话里夹着不少海州口音。”有趣的是,在朱自清11岁那年,家人满心欢喜地为他选定了连云港的媳妇。在《择偶记》中朱自清这样记述了此事:“自己是长子长孙,所以不到十一岁就说起媳妇来了。那时对于媳妇这件事简直茫然,不知怎么一来,就已经说上了。她是曾祖母娘家人,在江苏北部一个县份的乡下住着……除了住的地方,当时觉得那叫做花园庄’的乡下实在是最有趣的地方了。因此听说媳妇定在那里,倒了仿佛理所当然,毫无意见。”

文中的“花园庄”就是连云港市灌南县的花园乡,今天的“花园庄”附近还有一条水沟被称为海州圩。可惜的是,他的长辈为他看好的这位小姐不幸在16岁时得痨病去世了,要不然,著名文学家朱自清先生还是我们连云港的女婿。

儿时首发的“驿站”

对古城海州这段生活,朱自清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也是怀旧的。或是朱自清儿时生活过于单调,或是父亲对他期望太高,他对儿时的生活只剩下“薄薄的影”,朦胧又模糊,而心里永远眷念着、追寻着。因为在他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的海州是他首发的“驿站”。

连云港,是凤凰的故乡,也许是凤凰城孕育了这位文学大师。由于朱自清两个哥哥还未成年就不幸相继夭折,使父亲对他宠爱有加,但也抱有更大的期望。朱自清3岁随父亲开蒙识字,4岁便在海州文庙边蒋家私塾念书。

当时的海州城,拥有坚固壮观的城墙,四座古老的城门(“镇海门”、“通淮门”、“朐阳门”、“临洪门”)四檐高挑,巍然屹立。城内有文庙、状元楼、百子庵、碧霞寺等,城外有石棚山、蜘蛛山、孔望山、锦屏山等,可谓商贾云集,风光秀丽。每逢正月十五,这里都要举办盛大的“闹元宵”,家家户户门前悬挂着灯笼,大街上的灯会更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长辈们带着小自清随着狂欢的人群游览,让他幼小的心灵感受着美妙的画面。这一切,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留下了朦胧的记忆。

1903年,在高邮任职的父亲朱鸿钧把他接到了任所。从此,朱自清离开了海州,开始了他的求学、创作、革命的历程。

1927年北伐战争失败后,朱自清的创作从绚丽走向质朴,从即景生情走向“忆之路”。他说“我们依着时间老人的指引,一步步去温寻已失的自己;这走的便是忆之路,在这忆之路上愈走愈远,愈是有味,因其味渐渐蒸散而甜味却还留着的缘故”。在1936年出版的散文集中有回忆儿时婚姻的《择偶记》,有记叙冬天同父亲兄弟围做吃“白水豆腐”的《冬天》,还有记叙生活琐事的《看花》以及叙述个人感受的《背影》,所有这些文章与海州的民俗生活休戚相关。如《冬天》的开头这样描述“说起冬天,忽然想起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烫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貂皮大衣。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得豆腐的白。”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小时候父辈们说着亲切的“小洋锅”、“洋炉”之类海州话,一家人围着炉火吃着海州小吃“白水豆腐”、“豆芽熬豆腐”、“虾米汪豆腐”的温馨。

清芬正气传当世

作为民主斗士的朱自清,从青年时代起,他就一直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呐喊,上下求索。

1919年,他参加了伟大的五四爱国运动,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46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他的散文作品题材中有以写社会生活抨击黑暗现实为主要内容的一组散文,如《生命价格冥冥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阿河》、《海行杂记》、《白种人冥冥上帝的骄子》和《执政府大屠杀记》等,便是以夹叙夹议的手法猛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社会。综观朱自清的一生,他的全部思想情感、人格,表现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自尊和民族意识。晚年朱自清身患严重的胃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与世长辞。临终前,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为此,毛泽东赞誉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的英雄气概。”

1988年在朱自清先生诞辰90周年时,江泽民同志亲笔题诗:“背影名文四海闻,少年波老更情亲。清芬正气传当世,选释诗篇激后昆。”199811,为了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00周年,江泽民同志激情满怀地挥笔写下诗句:“晨鸣共北门,谈笑少年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由此我想,每一个连云港人更应学习弘扬朱自清的民族气节,魂聚一处,血涌一方,浩然正气,带着必胜的信念,用智慧与汗水实现“全面奔小康、重振连云港”的奋斗目标,这也是我们的老乡朱自清先生所期望的。

名人故居今安

在穿过诗意朦胧的儒学巷,拐过古老斑驳的文庙,我开始寻觅那神秘的朱家老宅。据朱家人回忆,当时他们居住在海州西门口,紧靠城门,从这里到陇海铁路的海州火车站仅3里之。。当时朱家旧居临水面街,是青砖筑就的两层小楼,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小楼面积不大,楼层之间用木质的地板隔开,墙上开有一米见方的小窗户,透过窗户就可以看到繁闹的街市和来来往往的行人。据说,在2005年夏天,朱自清的孙子朱小涛怀着深情,专程来到海州寻找祖辈生活的踪迹,他在长辈们曾经居住过的老房子面前,异常激动,看了又看,久久不愿离去。

在几位熟知朱家老宅的海州老人指引下,我沿着蚕桑巷西行,转了两条小街,终是见到了梦寻多日的朱家宅邸。小楼保存完好,还住着几户人家,门前的青石板早已被踩得坑坑洼洼。房檐之下,阳光和绿荫的明暗在伸展着,墙角长满了不知名的杂草,绿叶茂盛,石阶清幽……

我莫名地站在楼前的小巷发呆,仿佛很久以前就在此生活过,夹着悠长的、优美的、绵绵无尽的时光记忆。也许经历了岁月沧桑的建筑,自有一种审美的感觉,能引动人无限的遐思,而这带有文化色彩的建筑,如蒋宅、沈云霈旧居、谢家小楼、南洋楼都应该保留下来,因为她们孕育着海州古城的内涵、东海名郡的气质。一座古宅可以透视一座城的“心态”,而朱家的宅邸昭示着古城海州的文脉。我忽而想,要是我生活在这里,生活在这旧房子里,那种带有记忆审美感觉还会产生吗钥不管怎么说,保存我们连云港那带有文化色彩的古旧建筑,那带有历史色彩的古旧之物,是必须的。因为那其间有历史、有文化、有梦想、有记忆、有无尽岁月染上的风采,那都是失去了无法再寻找到的……

 

(摘自《连云港史志》,作者:王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