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郡东海 > 东海山川
连云港二百年间山的沧桑变迁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2-21 22:26:58

 

日常社会活动中,许多人特别是方志界的同仁每每与我谈起连云港市的山山水水时,会不时地向我发问:“蔡立志先生,1993年由你执笔编著出版的《连云港群山概览》一书,你能不能跟我们说说连云港市到底有多少座山呢?”我说:“这个问题既好回答,又难回答。”

说好回答,因《群山概览》陈述得很清楚,107座山体,375座山头。要说难回答,是因为连云港市古称海州,按1804年编著的《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所述时,海州境内的山体要比《群山概览》上山体多14座;如按现在连云港市境内的实有山体来说,又比1993年所说的少,如按江苏省测绘局的数字来说,目前连云港市境内仅有240座山头。这是为什么呢?

成语“山盟海誓”讲的是山和海是永恒不变的,而连云港市的山却怎么一会多了,一会又少了呢?

《群山概览》中的山

1993年《连云港群山概览》中的山体数字是经调查而来。1978年国家农业区划办公室向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五省农业区划办公室下达了“东南五省山地资源调查”工作任务。连云港市农业区划办公室按江苏省农业区划办的部署,开展调查。

当时,我们对山的概念界定为:一是按《辞海》定义,“山,陆地表面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貌,一般的概念也把山岳、丘陵通称为山。“二是虽不完全符合第一项规定,但历代志书上有作山记载的。三是在万分之一地形图上有明显标志,且当地群众通常公认的。三者居其一者即称之为山。经过各县(区)专职队伍一年多的调查,加之成书过程中又经历半年多时间、专车专人实地勘查、拍摄照片、走访群众、资料整理,然后三易其稿,再经专家论证、多方核实,历时5年成书出版,最后得出连云港市境内市区、赣榆、东海、灌云三县共有107座山体,375座山头。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的山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成书于清嘉庆九年,即1804年。当时海州辖一州两县,即海州、赣榆县和沭阳县,区划面积为11570平方公里,较目前的7500平方公里多54%。当时沭阳县有万山、韩山、孤山、曹荡山、宋山、荻邱山、塔山、神山、建陵山9座山体。现已不在连云港市。

1804年赣榆县的山体除现有的37座以外,还有高家山、猫山、拦头山、阿夜山、丫髻山5座山体。高家山在民国初年仍属赣榆县。民国初期重视开垦,劝民垦荒,赣榆朱汪镇人认垦;因该山位于朱汪和山东莒县高家村之间,遂得名高家山。高家村人争之,认为此山应属莒县,遂起诉。查莒县志和赣榆县志,此山属赣榆县。两县随邀官绅会勘定案,绘图立志,后高家村认赣榆县良田四十亩,高家山亦改名篙字山;于是高家山划归莒县。拦头山、阿夜山、丫髻山、猫山于194519月山东滨海军区为了抗日,划赣榆安东卫界及山东日照部分地区成立芦山县。1945815日,日军投降,9月芦山县撤消,将汾水河北原属赣榆县区域划给了日照县,其境内的4座山体也归属日照县。依照上述数字统计,当时沭阳县的9座山和原属赣榆县的5座山,共14座山,加上连云港市1993年统计的107座山体,1804年海州境内的山体应为121座。

目前连云港市境内的山

《连云港群山概览》书中明确列出,连云港市1993年有山体107座,山头375座。这是针对《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之所述区域范围内121座山体减去划出的14座山体所得数字。至2009年连云港市境内的山体山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继有所消失。

最先在陆地上消失的山体是赣榆的纪彰山。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对纪彰山记载道:“纪彰山《江南通志》在县西七十里,《水经注》游水又东北,通纪彰,去城南。”在民国13年(1924年)赣榆县民政长王佐良编撰《赣榆县续志》时,已无纪彰山的记载;现在纪彰山没了,纪彰城也没了,全部被海蚀为大洋。纪彰山何时消失,未见记载。

在《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还记载,海州境内有:白玉山、潘小山、星山、句芦山、菩山等;在《连云港群山概览》中记载,东海县有白玉山、乌墩山,灌云县有玉山、小星山、大星山、潘小山,但现在均已不存。

东海县的白玉山在《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记载道:“白玉山在海州西百里,羽山之南,高四十丈余,周围十五里”。《江南通志》记载:“其石洁白如玉。”在《连云港群山概览》成书过程中,我们连同灌云县的玉山、星山、蛎山等山,寻找多次。白玉山,我们在当地向导指引下,于东海县牛山乡(现划入牛山镇)湖西村彭宅农田里找到一个深约5米的石英塘。向导告诉我们:“这就是你们要找的白玉山,已于1970年之前开采石英石,将山头采光,并向下开采成这个样子。”现在连石塘也没有了,已被整平为农田。

乌墩山从1965年学大寨开始,被开山采石,至1989年山峰已无,只剩下凹凸不平的一片石坑。

灌云县的蛎山,后来山名演变为潘小山。星山实际有两个山体,即大星山和小星山。大星山当地人俗称为蝌猪山,小星山被称为小青山。句芦山后来俗称为蛤蟆山,又因解放战争中战士张玉山牺牲故改名为玉山。以上4座山体均于农业学大寨过程中被采掘殆尽,其中潘小山、小星山被采掘至地平面以下近10米,成了3公顷左右的水塘。大星山、蛤蟆山于1972年农业学大寨兴修水利开山采石中变为平地。蛤蟆山处现存有水井一眼,便民食用。

菩山,因山头上有明代海防烟墩,故俗称烟墩山。2001年全市进行采石矿山整顿,将市区120多个矿山塘口压缩成10个采石矿区,将烟墩山和大岛山作为集中开采区,为城市建设提供石料、山土,至2008年已基本采尽,大岛山也采去了一大半。至此,《连云港群山概览》中所说的107座山体,除去上述已经消失的8座山体,全市现有山体99座,其中市区45座,赣榆36座,东海10座,灌云8座。在《连云港群山概览》中记述全市有山头375座,现在已消失12座。其中,除去上述8座山体的8座山头外,还有连岛上的笔架山中大山头和小山头之小山头,因1986年建筑连云港西大堤开山填海,至1993年历经8年,完全被削平了。锦屏山园林寺旁的下山虎山头,也于1951年被海州采石场开采,一直到2005年被削平了。锦屏山的岗嘴峰于1998年被锦屏采石场削平了。锦屏山的哑巴山于2003年在修筑徐连高速公路时被削平了。至此,从1804年至2008年的200多年间,连云港市境内的山头消失了12座,《群山概览》中的375座山头现仅剩下363座山头;其中市区265座,赣榆46座,东海24座,灌云28座。江苏省测绘局认定连云港市境内的山通过上述推算,连云港市现存99座山体,363座山头。

江苏省测绘局与市国土局的山

江苏省测绘局与市国土局于2005年在《连云港市地质灾害调查报告》中,认定连云港市有240座山头。这又是何原因?究其原因:首先要从山体、山头的概念说起。山体者,为万分之一地形图地平面上等高线闭合圈内的隆起部分为山体;山头者,为一个山体内山体鞍部以上相对高程大于30米的突起部分为山头。江苏省测绘局根据这一概念而认定连云港市有240座山头。《连云港群山概览》对山头的认定又多了两个内容:即历代志书上将之作为山而有记载的,当地群众通常公认的;因此,有许多海拔不足30米的,不能称之为山的高丘或隆起,也被称之为山;如南云台山系中的茅山、蒲山、朱山,中云台山中的搭山,北云台山中的东崖屋、营山、高公岛,北固山中的海头山、西石岛,赣榆县的武强山、金山,东海县的玉平山、红土山、平明山、乌墩山,灌云县已经消失的潘小山、玉山、大星山、小星山以及海岛中的牛尾岛、牛背岛、牛角岛等,计为21个山体21个山头。如从107个山体中去掉这21个,全市就剩下86个山体了;其中市区35座,赣榆35座,东海8座,灌云8座。《群山概览》中所述的375个山头,去掉这21个山头还剩354个,再去掉前述消失的8个山头,则剩346个山头。

346个山头仍比240个山头多出106个,原因又何在呢?问题仍出在概念上。

科学地划分山头应该是山体鞍部以上相对高程大于30米的隆起部分称为山头,可是《群山概览》中没有按此标准认定,有些山头不能称之为山头的,又按当地群众通常公认的说法也称之为山头,如东陬山有3个山头,而相互之间的相对高程根本不及30米,因此1个山体就多出了2个山头,还有房山、羽山、安峰山等,像锦屏山、连岛,中云台山,北固山、南云台山、北云台山等山体也都存在鞍部以上不足30米而称为山头的情况。由此分析,群众认定的与科学划分之间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但事实上,这些实体确实存在,只是概念界定的标准不同而已。

 

 

(摘自《连云港史志》,作者:蔡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