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郡东海 > 东海山川
羽山探秘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2-26 21:00:42

 

 

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尚书•禹贡》:“羽山,鲧所殛”。发生在这里的古老传说,令人十分好奇和神往。前不久,笔者偕同几位友人,驱车百多里从连云港市区直达东海县西北隅的羽山寻古探秘,以释胸怀。

羽山这个名字,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蒙羽其艺。”羽,即羽山。《疏》:“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祝其为春秋战国时古县名。“羽畎夏翟。夏翟,雉名,羽中旌旄。羽山之谷有之。”因夏翟的雉,其羽毛乃朝贡之品。《禹贡曾氏注》:“羽山之谷,雉具五色,因此羽’名。”《博物记》谓此山为惩父山。在那遥远而古老的这片土地上,史书记载,羽山在茫茫东海之中。《唐音统鉴》录用唐•崔辅国《羽山》一诗:

羽山一点青,海岸杂花碎。

日暮千里帆,楚色有微霭。

当时,人们在海上望到的是朦朦胧胧的露出海面的一点点青山。舜帝为惩罚鲧而流放他到茫茫大海中孤伶伶的小山上,可见舜帝用心良苦啊!这里过去是碧波万顷,波翻浪卷,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海中的孤山。到宋朝时,沧桑巨变,成为“西来蒙羽尚连根”,可以策马上山了。

我们乘车沿着山南蜿蜒弯曲、高低不平的碎石小路,来到半山腰处的宽阔的平台上。向山上远远眺望,中间高,两头低,相互对称,像一座笔架,东西横亘在这块平原上。

据有关资料介绍,中间主峰海拔269.5米,东西两峰均达100米左右。几个人在当地一位陈姓向导的引领下,先从东边坡上攀登。山虽不高,可坡陡路窄。大家沿着游客长年累月踩踏出的路影子,行走在众多深浅不一的脚窝里。高一脚,低一脚地慢慢向上前行,个个累得气喘嘘嘘,汗流浃背。

到达东边山顶处,放眼四顾,奇石林立,形态各异,错落重迭,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只见一块高约十余米的巨石斜立陡崖上,中间有三道齐崭崭的石缝,从上延伸到根底,缝宽约1020厘米,名叫“三缝石”。传说是当年舜帝祭刀留下的痕迹。

帝尧之时,滔滔洪水泛滥成灾,天下民众在灾荒中度日。他手下大臣向他推荐一个叫鲧的人去治水,用了九年时间没有制服洪水。舜帝看到鲧治理洪水没有什么成效,就把鲧流放到东海中羽山。

游人见到“三缝石”旁边不远处有一平坦大石,人叫“晒汗石”。据《山海经》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据传号称赤帝、火神的祝融接了殛鲧剑,直奔羽山而来,累得浑身汗水淋漓,见山东头这块大石,就坐下歇歇晒汗,“晒汗石”由此称来。当你歇息在那块古老而又久远的传说中的石头上,脑海里顿时闪现出《国语》:“鲧障洪水而殛死”的场景,睹物怀古,既令人不寒而栗,也令人佩服、、舜的秉公、公平执法。隐约看到:惩罚殛鲧的森严场景,也教育百姓要守法向善。

登上山顶,有一泉名曰“殛鲧泉”。泉口有面盆大,深不可测。这就是游人要寻觅的最古老而又美丽传说中的地方。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村民上山,见到那口泉眼,用担柴扁担向泉眼捅下去,结果掉进去不见了踪影。他只好空手悻然而去,到东海县城发现扁担已到城里了。神奇的泉水,数千年来孕育着山间沃土树木,葱笼青翠。到了1958年,那是在久旱无雨的季节,群众想扩大水源,指望从那口古泉眼里流淌出更多的甘露来。就在泉口上点炸药炸开,泉口被炸的面目全非。事与愿违,从此泉水枯竭。人们猜想,这可能是古泉的灵气,对无知的人们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惩罚吧!如今登上泉眼处,可见古迹尚存,仿佛向世人默默叙述着这里古老而又遥远的传说。

遍觅古老遗存的遗迹后,从山当中顺势而下,这里山坡陡峭,当地人称“大滑崖”。到得半山腰上见到平台处碎石累积,据说当时这里建有不少庙宇:三官庙、奶奶庙、禹王庙。

《左传》载:“鲧殛而禹兴。”远古帝王并不因为鲧治水不力有罪而殛,不用禹这个儿子去治水。禹辛勤治水,让百姓安居乐业,受到百姓广为赞颂。所以后人纷纷建庙塑像纪念禹。当年羽山下的禹王庙常年香火不断。可想这位远古时的英雄,令后人钦佩,历历而萦怀心上。

时近中午,羽山那遥远的传说和遗迹令游人流连忘返,再看山下遍地繁荣兴旺,群众安居乐业的景象,遥想这不正是远古时帝王梦寐以求的吗,倘若他们在天有灵的话,想必也该含笑九泉了。

 

(摘自《连云港史志》,作者:吴成芳  张金波  刘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