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郡东海 > 史海钩沉
舜帝与连云港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10 17:08:14

 

 

 

 

,生在与我们连云港芘邻的山东诸城,同属于东夷人。自幼丧母,受尽了继母、异母兄弟象和他那糊涂生父的多种虐待;但始终以孝为本,以诚待人,以仁爱之心,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爱戴和赞誉,也感化了继母、弟象和生父;获得了社会各届一致好评。经众臣和群众一致推举。尧帝始委以重任,经过长达十几年的培养锻炼,尧决定由舜摄政并代行天下。当确认的为人可以接班时,就举行禅让大礼,由舜“王天下”。  活了112岁,曾“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的字义是登高、上升,这里指升仙死去;“陟方”即死于何处?“陟方”即死于一个叫“方”的地域;“”即人方、夷方,属古东夷的人方部落;我市古代即东夷的人方范围。据《吕氏春秋》载:“舜葬于纪市,不便其肆”。“”即古代春秋小国,在赣榆县东北的“纪鄣城”一带,现已沉入海中;《竹书纪年》讲得更清楚:“鸣条有苍梧山,(舜)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一,遗有“舜”字的地名

由于“舜葬苍梧”即“今海州”,则我市市域至今乃遗存许多与“”相关的地名、传说、遗迹。东海羽山有“舜帝岩”。代行天下,及随行官员与陪同的及其部落人等在羽山之巅,为“盗息壤”和“治水无状”两件事,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盛怒之下舜帝挥剑劈开山东坡的一列巨崖,因怒气未消又连劈两剑,而留下千古遗迹:“三剑石”。回都城其向尧帝汇报巡视情况时,把的罪行一说,本对已有陈见的尧帝,即命火神祝融于羽峰,而留下“殛鲧泉”、“祝融峰”、“舜帝岩”、“三剑石”及舜帝东巡时驻骅过的“舜庄”;摆渡过的“舜河”,跨沟渠时跳越过的“舜跳”,泊舟过的“舜口”,登临过的“舜望山”,舜帝所乘之船羽化的“泊船山”等等。这些遗迹,因“”字不便老百姓辨认和书写而改写成“宋”字。至于“舜葬苍梧”的陵地,时舜帝东巡病重已不能回都城,他的随从提出北上诸城老家,但舜帝拒绝了:为帝者,天下莫非王土,且苍梧山巍峨峻逸,依山傍海,仙气冉冉,真桑梓宝地。即令卜者巫者选云台山南阳坡风水之地秘葬之。

 

二、舜帝120岁与云台山长寿草

古代有本书,叫《饮善正要》,著述者为忽思慧,在其二卷中,他引用《煮石经》中的一句名言:“常登苍梧山,曰厥金玉香草,即五加也,服之延年,故云: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这里的“常登”需要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便于“常登”。若是南方的“苍梧”,远离中土千里之遥,古代没有飞机、火车、轿车,最快的是骑马,以百岁老人之躯,从中原到南岳衡山,不要说活到112,恐怕连一半也难,更何况南方苍梧山更是子虚乌有的。而云台山这个古名:苍梧山,离舜帝都城不远,舜帝为长寿或回故里诸城,“常登”此山是可能也可信的,二是为什么“常登”?有何吸引力?这就是我们云台山有一种能延年益寿的草药补品——五加子、五加皮。据历代《海州志》和《云台山志》记载,云台山盛产“五加子”“五加皮”,并列为志书“药属”类的二、三位置,说明其产量、品种及药用价值都为本山之主要药物品牌;舜帝为天下操劳疾病缠身,寻求长寿乃人之常情,何况帝王乎?舜帝对五加草药情有独钟,“常登”苍梧山而活肋骨,健康肢体;以“常服”苍梧草药而调理经脉,健康内脏;晚年的舜帝不可能以112岁病残之躯“南巡”至湖广交界处,这不是找死吗?出巡的舜帝一方面高龄忧国事,名正言顺到“苍梧”;另方面年已垂老至“苍梧”,常服“五加”延年寿。据推论,于晚年劳国已力不从心,委托国事于后,便“出巡”至连云港而远烦求静,颐养天年;也许在百岁之前已有隐居苍梧山而实现“葬苍梧”的美好愿望。

 

三、舜帝后裔居我市

舜帝号:重华即双眸子,人是不可能是双眸子的,实即重明鸟。据张传藻先生考证:“它是生于古羽山的一种奇鸟,后被这一带部落作为氏族的图腾,列为少昊十鸟氏之一,即后来称为爽鸠氏的部落;据古籍记载:‘为古东夷冯人’即今诸城人,属少昊爽鸠氏一族;舜葬苍梧也有从中原回归故里之意。故爽鸠氏后代也陆续迁居舜帝葬地附近,今我市还存在的杨爽、陈爽、窦爽、圈子爽、时爽、王爽、韩爽等爽鸠氏后裔村落”。这些实证,又反证了《吕氏春秋》所载:“舜葬纪城(即纪鄣城)”是真实可信的。

 

四、探解“舜葬苍梧”之迷

近十年来,我市博物馆、市社科联、市历史文化学会、市旅游文化学会等单位领导及学者张传藻、骆玉宽、刘洪石、黄海歌吟、王洪金、高伟及市追梦户外运动驴友俱乐部牧羊童、苍山梧桐、激情岁月等业余爱好者,对舜葬苍梧即云台山这一课题进行了多方考证与反复论证,经过发现、发掘、搜集,掌握了许多舜帝活动史迹、遗存和相关的民间传说与农家一代代于锅头炕尾口搜的家谈村言;我市学者还与舜帝有关的省市县学术界人士进行了接触和交流,他们对我市依据历代典籍、方志谱牒、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戏曲鼓词等搜集来的相关舜帝的资料,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联手开发、共享舜帝惠泽的愿望。并就三地(山西运城、湖南醴陵、江苏连云港)宏扬舜文化和共同打造舜帝旅游金三角形成了共识。

关于舜葬苍梧、陵墓何处?本地学者、爱好者及驴友,从地理变迁、海陆交替、气候巨变、生物源起、人类进化、多元影响等方面,分别多次进行了探解。归纳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一)地理,乃人类诞生、演变、进化之基。上古年代,数度气候突变造成相应的黄海地理大变迁,使古人类以羽山为主通道三进三出黄海大陆架,并逐步形成人类源起多元的渊薮之一--以此为中心的东夷族团的诞生、发展、融会、演变,太昊、少昊、颛顼、羲仲(常羲/和)、尧、舜、鲧、禹、启等上古帝王,无不在此留下活动的踪迹和记忆,许多典籍也或明或暗、或多或少地印记下他们遥远的足迹。尤其是从古黄海大海盆—古黄海湖—古黄海大平原—古黄海—今黄海(见插图1-3)的海陆交替、沧桑轮回的地理变化中,人类南北相溶、东西合壁,在羽山地区留下了30多处旧、新石器遗迹,其中,华夏史前第一城—中云藤花落内外古城址、东方天书--海州将军崖原始部落岩画、人文奇观—灌云县大伊山68座原始人类石棺墓葬群等文物、古迹的发现、发掘,是舜葬苍梧等古代帝王在羽山遗存的最好注释。

(二)距今一万年前古黄河—古长江三角洲大平原在连云港东南海域形成,为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在连云港地区融会(以考古发现为证),为古代帝王史迹羽山、舜葬苍梧及舜帝影响南渐,以及东部源起乃华夏人类源起的渊数之一,有了客观可能。

(三)史载周公东征海边、九夷臣服,凯旋还朝前,亲临舜陵祭祀。民间传说,数万大军怀土堆顶,不日而成。今云台乡有堆王山,传为帝王陵墓。相连一顶,名:周公顶;而此堆王山所堆何人?“舜葬苍梧”之舜帝是唯一解释。

(四)凌州村村名剖析舜帝升仙后,因舟船载之灵枢停泊此,故名:陵舟,后音转为:凌州,今村名袭之

(五)石棺葬习。属苍梧山系的大伊山发现6800年前的古石棺墓葬68座;古东夷昊人有石棺葬习,舜帝是东夷人,许受此影响以石棺葬之也难料定。

(六)黄墓解析。平山村黄墓庄半山腰,宋代有碑记为:皇墓,后讹传为黄墓。此墓座落阳坡,左山脊如青龙,右山脊如白虎,前方正对华盖山,据多位堪舆(即风水专家)家观测:应是帝王之陵。故此黄墓?皇墓?舜墓乎?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七)《吕氏春秋》有:“不便其肆”的记载舜帝去世时为冬季,冰雪世界,不便厚葬,故有此记载。古书中有禅让,囚禁于秘所之记载,如此说来,舜帝之葬礼、葬所,不仅简单,而且不便喧哗,只能默默无闻一葬了事,而留万古悬疑。但不管怎么说,“舜葬苍梧”即葬之于连云港一带的古苍梧山是合情合理,是与有关史乘方志记载及传说所吻合的。

 

200668 日第七稿

……………………………………………………………..

附《舜葬苍梧》典籍资料(摘自寅轩辑稿):

, 先秦时期(舜葬东方)1,“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汜林方三百里,(一注为狄山,一注为汤山,)在猩猩东。《山海经.海内南经》2,“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 《山海经.海内东经》3,“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尚书.舜典》。4,“孔子曰:舜‘嗣帝五十载,陟方岳,死于苍梧之野而葬也’《家语.五帝德》” 。.5,“舜生于诸冯,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孟子.离娄下》。6,“舜葬苍梧之野,盖二妃未之从也《礼记.檀弓上》。 7,“朝发韧于苍梧兮,夕吾至乎悬圃”《离骚》。8,“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于南己之市(后汉书注引作:舜葬于纪市)”《墨子.节用下》。9,“舜葬于纪市,不便其肆” 《吕氏春秋》。以上资料最早、最原始,其史料价值也最高,真实性、可靠性也较后代强。

, 秦汉时期(舜葬南方)1,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山海经.海内经》2,“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于叔均之所葬也”《山海经.大荒南经》3,“舜‘年61,代尧践帝位39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秦汉统一大部分华夏疆土后,为表示古代疆土就很广大而便于扩张,利用古代记录字音析义多解及方位模糊、重名误传、抄记欠准确、舜之后代迁涉地广等问题,故在书籍和注解中,故意将疆土范围扩展到南方。

, 汉代以后(对舜葬南方的责疑)1,“舜到‘九疑探险时年112岁,何为来此?’”《唐.元次山》2“(尚)书言舜陟方乃死,地势东南下,若(南方)苍梧不得言陟方也”《韩愈》。3“虞尧倦勤,荐禹为天子岂复南巡、远渡湘水?《资治通鉴》”。4《困学纪闻》卷五:“舜葬苍梧之野,薛氏曰‘<孟子>以为卒于鸣条。〈吕氏春秋〉:‘舜葬于纪市。苍梧山,在海州界,近莒之纪城。’今考〈九域志〉,海州东海县有苍梧山’”,卷七:“〈史记〉‘舜年20以闻孝,年30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61代尧践帝位达39’〈书正义〉曰:舜年62为天子,〈大禹谟〉:‘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乃求禅禹’,〈孟子〉云:‘舜荐禹于天17年’,是在位50年明矣。〈史记〉皆谬”。 5“舜‘35年命夏后征有苗,49年居于鸣条,50年帝陟’;清.毕元〈续资治通鉴〉:‘〈史记〉谓舜葬苍梧,〈皇览〉说在零陵营浦县,尤失之’”。6“舜以征有苗道死,何35年命夏后征有苗,至禅烦耶?”清.徐文清.笺〈竹书纪年〉。7“舜生于诸冯(今山东诸城),卒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可能西迁过,但已不可考了”。(郭沫若〈中国史稿〉)。、

 

                                      

(作者:侍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