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郡东海 > 史海钩沉
南辰乡的王家大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2-05 16:11:48

 u=756158012,3438366587&fm=23&gp=0[1]_副本.jpg

 

点击百度搜索引擎,嵌入“王家大院”四个字,立马会有54.3万条信息跳入眼帘,说的都是位于山西灵石国内知名的王家大院,而位于我市东海县南辰乡西朱范曾经显赫一时的王家大院则鲜有提及。

我市王家大院的由盛极衰,其主人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大院与中国近代史、抗战史有着怎样的联系,从王家大院走出的子孙如今流寓何处,大院残存的遗物对我市地方史研究有着怎样助益?记者走近曾经的王家大院旧址,睹物思贤,试着来还原和钩沉那段已经湮灭的历史。

王得胜——书写雇工到将军传奇历史

回溯到清末民初,位于苏鲁两省临沭、东海和赣榆三县交界处南侧的东海县西朱范村,北依巍峨的沂蒙山余脉、南有常年流水舒缓的石梁河。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又因对外交通便捷,被当地百姓誉为藏龙卧虎之地,此说当然是有所指代。

位于村南有块占地100余亩的花园一座,园外溪流淙淙,四时绕园从不干涸。古老的石桥、别致的篱笆墙,隔开了与外界的距离,花园内名贵花草摇》、黄土堆成的花山高达数丈,登高望远,苗圃成畦、亭台楼阁、水榭回廊错落有致。南北院门洞开时,穿红挂绿的士绅乡党、公子小姐,吟诗赏花、可谓风情万种。花园占地之广袤、经营之精致,都在昭示着这座花园的主人非寻常之辈。

花园之北,有两根高达数十米、呈六面柱体、胸围需要三个成年壮汉才能合抱的大理石旗杆巍峨耸立。旗杆乃清朝末代皇帝所赐,分别寓意青龙和白虎,拱卫的是一处占地面积略小于花园的私家宗祠,宗祠内松柏挺拔,石羊、石马、碑文石刻、宗祠牌位罗列其中,倍显静穆庄严。

位于宗祠的东北角,是占地数百亩、浓郁着南北建筑风格兼而有之的庞大建筑群,总开间超过百间,分别按辈分和等级居住。花园、宗祠、豪宅,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宅院,这就是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和现存实物印证,以及当地老年人根据记忆描述的,清末民初名震苏北鲁南的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先后经过十余年的营建,到民国初年达到鼎盛。引领王家大院名声鹊起的主人是一个从贫苦雇工、一步步晋升为清朝末年官拜江西南赣镇总兵、从一品实授二品的封疆大吏,他就是王得胜。

翻开山东临沭县和我市东海县的县志,检阅到王得胜条目,均有这样的记述:王得胜,字捷三,清道光六年(1826年)生,卒于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终年83岁(一说卒于1908年)。

王得胜出生于山东沂州府兰山朱范村(也就是现在的东海县南辰乡朱范村)一个贫苦雇工家里,父亲名王年,在其出生四个月前去世,因此被庄邻称为遗腹子。因为背负遗腹子这个恶名,加上孤儿寡母,王得胜的幼年和青少年,倍受乡人欺侮。好在要强的王得胜学会忍辱负重,拜当地知名武师学艺,练就了一手好拳脚意欲出人头地。1839年,13岁的王得胜因为生计所迫,流浪到海州,到海州守备秦怀扬家做雇工,这一干就是3年。

之后,他做过拳师、开过武馆,但均没有多少建树。机会总是垂青时刻有准备的人,在王得胜28岁时,他再次投奔到海州守备秦怀扬的手下,从此跻身行伍,成为职业军人。根据史料记载,跻身行伍后,王得胜效忠晚清小朝廷,追随僧格林沁、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参与了镇压太平军、清剿山东白莲教,攻打捻军、生擒捻军主帅赖文光等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役,并屡立奇功。先后被清政府授予“智勇巴图鲁”意即勇士,以总兵记名简放、补授从一品正二品江西赣南镇总兵。光绪二十一年,年近七旬的王得胜又被补授正一品山西河州镇总兵,从一个贫苦雇工,到成为名动一时的封疆大吏,王得胜实现了从奴隶到将军的华丽转身。不过最后一次,王得胜再也没有领受浩荡皇恩,而是上书辞官。也许冥冥之中,王得胜对由镇压农民起义军而来的功绩和名望有所不安。晚年告病回乡,隐居朱范村,精心营建自己的大花园(即菊园),以“正中勤俭”为家训教子示后,并热心家乡公益善举,兴办实业,自费购买南方佳木,引导百姓植树造林,在民间赢得很好的口碑,被当地后人誉为“老君门”。王得胜在家乡兴办的实业中,以在赣榆县欢墩镇开办的油坊、酒坊、骡马店等实业为最,鼎盛时期雇工达到一二百人,日产酒2000多斤。如今在欢墩镇驻地,当年酿酒的旧址、所使用的两眼古井还在。在王得胜身上,遗腹子、雇工、拳师、一品总兵大员、书画家等众多符号集于一身,彰显了太多传奇。出生东海县黄川镇、现居山东省临沭县的退休老教师时麟先生,以王得胜生平传奇为脉络,创作了20万字的长篇小说《菊园主逸事》。该书于1995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王家后人嫡亲、原中组部副部长王照华,为该书题写了“树人间贤才,扬代代新风”的题字,同时还参加了首发式,对时麟老师忠于史实的严谨创作作风给予高度评价。据时麟老师介绍,为创作这篇传奇小说的时候,他先后多次前往西朱范村实地寻访村民、寻找实物证据,还多次前往济南、北京,以及我市海州区,拜访王家直系亲属,亲自与王得胜嫡孙、曾任山东省政府副省长的王裕晏先生当面交流过文稿。小说中的人物定位、是非功过评定均得到王家后人的认可。与其说《菊园主逸事》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不如说是王得胜的个人传记更恰当。据时麟老师介绍,根据史料考证,王得胜虽然行伍出身,是半个文盲,但苦于历练,晚年书画作品达到知名书法家的程度。不过他一生只写一个虎字和寿字,现在散失在民间的作品都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据临沭县地志办的有关人员透露,出自王得胜之手的虎字、寿字书法作品,几年前还曾见到。去年夏天,我市民间收藏家,还搜集到王得胜时期奉命筹办海胜军的封条等遗物。

王家二代——两任赣榆县长

根据史料记载,王得胜一生共娶4个老婆,育有11个儿子,而其中继承其文韬武略,续写王家大院辉煌的是其次子王佐良。

王佐良,字纬宸,生于1872年。幼年拜临沂民间大儒张宝信为师,自幼聪颖好学,读书惟其大意,不屑为章句之举,作文只求达意而不求精,吟诗抒情而不求工。成年后的王佐良先后捐资为秀才、贡生,并授江苏省候补道、资政院议员、民国海州军政治部长,1912年到1927年两任赣榆县县长。19282月王佐良被北伐军独立一师师长李明扬逮捕,被控诉于南京特别法庭,被判无期徒刑,1931年保外就医,1935年病死。

在赣榆县长任上,王佐良功过毁誉参半,今天尊重历史,我们不能苟求这位已经作古的开明绅士。但他继承父辈,关心留意农事农耕的意愿和追求,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借鉴。他撰写的《树艺浅说》一书,凡4万余字,19178月由上海振华印局出版。该书对槐、楝、檀、椿、桐、楸、橡、柞、杨、柳、柏、榆、蜡条、马尾桦等树种的栽植方法,结合本地的物候土质举出实例作出详尽的分析,为了向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普及这些知识,对树的槎接法还采用图解法叙述。讲析植树的技艺的同时,能注意引导综合经营,一是配合养蚕,二是重视果树。王佐良根据海属地区土质的特点,着重讲述了椿蚕和柞蚕的经营法,还同时介绍了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行情。

《树艺浅说》还记述了当地土产的特色,指云台山的栗子说:“最小者如云台之栗,栗大如指”,“结实则小,然味美而甘,较平地栗为甜嫩”。海属山区的三针马尾桦的籽实,王佐良认为应该重视它的食用价值。对《镜花缘》中提及的五色石榴,王佐良实地栽植了黑、白两种,黑色的又名铁皮石榴,一个可重达二斤,白石榴也能重达斤半。对著名的东磊紫色樱桃的品味,他也作了比较分析。

华北地区,竹子难生而少见,而海赣地区的水竹却卓然荣茂,《树艺浅说》描述它院“高而不粗,竹节亦长,人亦能使制造各器。所最得法者,赣榆之刘沟与班庄两处竹能长三丈,粗能及四五寸”,水竹制成品的销售市场主要在泰、青、兖地区,班庄一带每年可获铜钱五六万串。

海赣地区很适宜种植黄芽菜,大棵的能有40斤重。他根据实地试植的经验,评述了种植黄芽菜的要诀。今年1月初,我市民间收藏家有幸搜集到《树艺浅说》上下册,为研究我市种植技艺的演变,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材料。

王佐良也仿祖制,为自己将来的陵墓打造了一对石质旗杆,旗杆上镌刻他自撰的一副对联:

捐衿珮,著兜牟,沧海横流,此地幸留干净土;

保枌榆,斩荆棘,青山不老,他年莫现宰官身。

按字面解释,上联大意应该是说,他王家一族乐善好施,不沾不贪,美名远播乡里,可以青史留名;下联则是记述他和父辈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显赫的官职,以及今后子孙再也不能复制的感叹。

孰料,王佐良为自己精心制作的旗杆还没有来得及竖起来,抗日战争就全面爆发,至今这两大旗杆还放置在抗日山西边的国防园外,静悄悄地躺在那儿,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

王家三代鼎力支持抗战

王家大院真正迎来兴旺的辉煌时期,应该是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1942年春夏之交,化名胡服的刘少奇,受党中央指派,悄悄地穿越日军封锁线,由苏北新四军总部北上山东根据地指导敌后抗战工作。来到山东根据地后,他被安排住进王家大院,作为名门望族之后,王得胜的子孙们对此热情款待。刘少奇住的是菊园花厅,这里不仅宽敞,而且幽静,平时召集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一一五师和滨海军区的将领们如罗荣桓、肖华、陈士榘、谷牧等频繁进出这里,来此开会研究敌情、部署后方减租减息等土改运动,成为山东根据地的指导中枢。

据党史记载,刘少奇当年在王家大院一住就是4个多月时间,为协调山东根据地有效开展对敌工作,保障大后方由抗战僵持阶段,向战略反攻阶段做出了许多标志性工作。刘少奇离开王家大院北上延安后,王家的第三代子孙们受刘少奇等革命同志的影响,纷纷走出深宅大院,报名参加革命,投入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洪流当中,并历练成为我党的优秀干部。

据临沭县地志办相关人员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从王家大院走出的第三代、第四代后人中已有少将1人、部级干部3人。

岁月如梭,世事弄人。全国解放前后,由于王家后人纷纷出走和外迁,王家大院逐渐荒芜。文革期间,王得胜陵墓被毁、祠堂门前两座旗杆被炸。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朱范村全体搬迁,王家大院残存的遗物、遗迹也逐渐湮灭。

前不久,记者在西朱范村采访,81岁的王恒太老人不辞辛苦,带领记者现场辨认当年王家大院的遗址,以及残存的王得胜墓碑、竹园和松柏园,讲述王家祠堂旗杆和王得胜陵墓被毁的经过。在一片空旷的麦地上,往昔的深宅大院已经灰飞烟灭,只有残存的荒废古井、裸露的石墙,遍地残砖碎瓦,以及静静地躺在村部大院内王得胜的墓碑。还有毁于文革期间的半截旗杆帽,还静静地遗留在水渠中,似乎在诉说着王家大院昔日的繁华。

后记

近年来,我市旅游文化工作者经过自发考察,以及根据实物考证,提出了大胆的想法,那就是把王家大院作为一处新的文化旅游景点进行包装开发,与抗日山、石梁河水库、东海温泉、马陵山连成一线,以此来丰富我市西部旅游内涵,应该说功莫大焉。目前山东临沭县对王家大院的遗存文物搜集、整理,以及研究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并且一直跟王家的后人保持着紧密联系。借助这一优势力推,应该会事半功倍。

 

 

(摘自《连云港史志》,作者:孟庆斗,原题《湮灭的王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