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郡东海 > 史海钩沉
朐山、朐县”初探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3-02 21:03:29

 

 

  海州城南,有大小九座独立的山体,总称锦屏山,古代却是叫做朐山。海州,如今是一个区,古代却是一个县,叫朐县,也曾叫朐山县。这几乎是一个普通的常识,稍有点年纪的连云港市人,差不多无人不知,无需作任何探讨。

  然而,海洋出版社出版的《连云港群山概览》云:“朐山得名于秦代设立之朐县。”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朐山”条解:“即连云港市西南的锦屏山。”“秦于山侧置朐县。北周改名朐山县,皆因此山得名。”是山得名于县?还是县得名于山?令人莫解。其实它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没有什么争执的必要。问题是为什么要以“朐”来作山名,作县名,是因为其像“朐”?近“朐”?“朐”到底是什么?

  《太平环宇记》称:秦始皇东巡至朐山。《乐史》称:“此时已有朐山之名。”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东巡有四次,其中第三次“立石东海朐界中,以为秦东门”是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此时秦始皇统一中国已经九年。统一时,“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当时全国为三十六郡,海州属薛郡的朐县,秦始皇东巡时,不仅已有朐山之名,朐县之名亦已有之。朐山、朐县的得名,都在秦统一中国的几年,孰先孰后,无法说清,亦无需说清楚。

  我们来看“朐”是什么东西,查《辞海》,知“朐”是弯曲的肉脯,《辞海》把”朐”解为屈曲的干肉,说法不一,实际却同。用“弯的干肉”来作山名、县名,是为什么?我们继续求助于《辞源》。《辞源》又说“屈中曰朐”,屈,曲也。中,胸也,这那是古意。“屈中”,《管子·侈靡》中讲得很清楚:胸弯曲。古少吴氏族有一支派,一个个都有佝偻之形,胸部微曲,世称句人。“句”古读“くx”通朐,他们居住在山东省青州市正南地方。那儿有一座山:人们把它叫做“朐山”,山下有条河,人们把它叫做“朐水”,这山和河,都不甚大,一般辞书都未收,致使世人多不知。战国时,这里就属齐国的朐邑,汉时置临朐县,属齐郡,县城临朐山而名。(《辞源》临朐条解)此种说法,尽情尽理,临朐县,至今尚存,目前属山东省维坊。

  古代的朐人,原始叫“句人”,句人为更好地生活,成群西下,由临朐而到东平县一带,即梁山泊四周,那儿本来居住着叫“须”的民族,他们也是少吴的后裔。他们相互结合在一起,建立一个“须句”国,也叫“句须”国,级别属于子爵。当时爵位有五等,“公、侯、伯、子、男”,“子”是一个很低的爵位,可见这“句须”国是很小的了。这个“句须”国在鲁僖公二十一年,为邾国所灭。次年僖公伐邾取“句须”,并入鲁国,《左传》上有详细的记载。

  到春秋后期,“句须”国亡,朐()人南逃,到海州住下,今天的锦屏山前后,都为朐人所占有。到秦统一中国时,把它名为“朐”县是十分自然的,朐县的山,自然叫做朐山,孰先孰后,迫问无任何意义。

  “句须”国亡后,其国土秦时名为须句县,汉改为须昌县。五代时改为须城,而今叫东平。朐人南下时,须人则多西迁河南,故河南省曾有须水县(在荣阳东)须江县。须人西迁后,更成群南迁。浙江的须溪、江西的须口,都是其历史痕迹。朐人迁海州后,衣食有著,故一直没有动,所以全国各地很少看到朐人活动的轨迹。

  朐山、朐县,其命名都是因为住在山下,县内的人为朐人。到北周建德六年(557),把朐县改为朐山县,那确因县内有朐山之故。

  朐县古城,并非今天的海州城,而是在海州孔望山的西南。那儿现在还可以看到古城的遗址。到宋时,魏胜攻下海州,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将城扩大,才把白虎山围在其中。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把城址西移。永乐间,砌以砖石,把东南的大片土地都置在城外。城有四门,南门曰“朐阳门”,尽管当时已叫海州,但明显留有朐山、朐县的痕迹。朐阳,正说明古城在山南,如今山南的古城没有了,朐阳门也不在了,可海州区内有一个朐阳乡,孔望山南还有一个“朐山头”。它向人们昭示:海州古为朐县,锦屏山古称朐山,至于山东临朐县的朐山、朐水,因其大小,不是专门从事研究的人,谁也不去提它。

 

(摘自《海州文献资料》,作者:张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