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名郡东海 > 史海钩沉
海州历史上神人名人传略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5-27 21:41:21

 

 
彭祖
 
古代仙人。传说姓箴,名铿。《列仙传》称其“帝颛顼之玄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神仙传》记述殷王派采女问道于彭祖,曾言“三岁而失母,遇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好恬静,善尸补导之术,并服水晶、云母、糜角,常有少容。”又擅长房中之术,并传授给采女、殷王等人。后周游四方,成仙而去(见《逍遥墟经》卷八)。《庄子·刻意》说:“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据《楚辞·天问》:“彭铿甚斗,雉帝何食,受寿永多,夫何久长。王逸注及洪兴祖补注,谓彭祖善调雉羹以事帝尧,为尧所赞美,封之于彭城(徐州)。故后世多以彭祖为长寿者的象征。
 
伊尹
(约公元前17世纪初),名伊,一说名挚,号阿衡。商代莘(今山东莘县)人。是我国最早的美食家和创制中药汤液的始祖。伊尹先耕于莘野,后做厨师。他曾尝负鼎俎,以滋味(烹调术)游说于汤,商汤派使者以礼聘迎他,并拜为宰相,尊之为“阿衡”,他助商灭夏建国。汤去世后,他辅佐外丙,任壬二王。任壬死后,其侄太甲无道,破坏商汤法制,不理国政,伊尹将其放逐。3年后,太甲悔过,复归于毫。沃丁八年(约公元前16世纪),伊尹寿至百岁而卒。
 
县境伊芦山是伊尹晚年隐居采药的地方,此山因之得名伊莱山,后演变为伊芦山。《连云名胜一瞥》载:伊尹隐居此山,结茅为芦,故名。伊芦山草木葱茏,盛产药材,伊尹在此隐居后,便采挖药草,研究药性,搜集民间经验。曾作《汤液本草》,将药分为寒、热、温、凉4性,酸、苦、辛、甘、咸、淡6味。后世医家所言药性,皆从伊尹之说。《甲乙经序》、《简明中药辞典》等书均云伊尹精于本草药性,并创制汤液———药物加水煎煮取汁饮服的汤剂。《汤液本草·校后记》里尚提及《伊尹汤液》之书名。《吕氏春秋·本味篇》一书中,还以伊尹的口气论述了烹调术,认为调味之妙,正在于甘、酸、苦、辛、咸的巧妙配合。
 
郑国
 
字子徒,春秋鲁国人,孔子弟子,唐赠爵荥阳伯,宋追封朐山侯。
 
徐福
 
徐福,即徐市,字君房,齐地琅琊(今连云港市赣榆县)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多。
 
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登泰山勒石颂德。然后经黄县、()县,攀成山,登芝罘(今烟台)山,南下琅琊台,逗留3个月。在此期间,秦始皇看到海州湾内出现海市蜃楼,认为是仙人所显,遂派徐福率童南男童女乘楼船入海,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徐福入海数年求药不得。
 
9年以后,秦始皇再次东巡又找来徐福,徐福怕秦始皇怪罪,诈称海中的大鲛鱼十分厉害,船只难以靠近仙山取药,须派善射者同去,射杀鲛鱼,才能上岸求药。秦始皇再次派徐福携带童男童女以及百工匠技师、武士、射手500多人,装带五谷种子、粮食、器皿、淡水等,入海去仙山求药。徐福东渡没有获得“不老药”,却在熊野浦登陆后,发现了“平原广泽”(即日本九洲)。长生不死之药没找到,返回恐遭杀身之祸,便长居于此,不再复返。徐福等人在九洲岛等地向日本土著民族传播农耕知识和捕鱼、锻冶、制盐等技术,还教给日本人民医疗技术等秦朝先进文化,促进了社会发展,深受日本人民敬重。日本尊徐福为“司农耕神”和“医药神”。和歌山县、佐贺县、广岛县、爱知县、秋田县、富士山地区都有徐福活动的遗迹。佐贺、新宫等地神社都把徐福作为神来奉祀,每年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祭祀活动。为了弘扬徐福精神,中国、日本成立了全国徐福会,连云港、龙口、胶南、沧州、苏州、慈溪和新宫、佐贺、大阪、富士吉田、鹿儿岛、东京等地也都成立了徐福会。近几年,有关徐福论著和文艺作品不断出版,有关徐福的剧目亦搬上了舞台。
 
虞姬
 
(公元前202年),一代烈女,秦末人,史称名虞,一说姓虞,沭阳县颜集乡人,她为西楚霸王项羽爱姬,常随项羽出征,楚汉相争后期,项羽趋于败局,于公元前202年,被汉军围困垓下,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词苍凉悲壮,情思缱绻悱恻,史称《垓下歌》。此际,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项羽奋战之斗志,希冀胜利突围。虞姬如此大义凛然,忠于爱情,人们至今颂不已。
 
钟离昧
 
汉代人,生卒年不详。为西楚霸王项羽麾下大将。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口后,他潜回家乡伊芦山,当时正值韩信镇守“三芦”(指伊芦、句芦、芦石三山)钟离昧因“素与信善”遂投奔了他,一为躲藏,二为策动韩信叛汉。汉王刘邦本来就怨恨钟离昧,担心韩信靠不住,现更加疑忌和害怕。于是,他一面派人监视韩信,一面听从陈平的计策,伪游云梦,通知受封诸臣,见陈地会集,实际是要袭击韩信。韩信知此后,“欲发兵反”但他又“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擒”,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向他进言“大王,你杀了钟离昧,献上首级,就无忧了。”韩信觉得有理,就向钟离昧直接说明了此意,钟离昧说:“我死不足惜,恐你要误大事,汉王所以不敢来攻楚,就因为有你我在,我若死,你也亡也。”说完见韩信无悔意,又大骂韩信:“公非长者!”终于拔剑自刎。
 
田横
 
山东高青县人。秦末(209年)自立为齐王,不久为汉所破,投奔彭越。汉朝建,率500人到云台,驻隔峰山顶,世称“田横岗”。留裨将3人驻陇口冈(连云港市朝阳西庄村后)。汉将艾不赶至朝阳东山顶建城以对,世称“艾不城”。后田横被迫艾不去洛阳,途中自杀。留田横岗500人闻讯后,全部自杀。
 
汲黯
 
(?-112年),汉濮阳人。武帝时任东海太守。乐好清静,务在无为。后召为九卿,敢于面折廷诤。武帝不说,出为淮阳太守。
 
尹翁归
 
汉宣帝地节(前69-66年)间为东海太守。曾罚一以警百,吏民皆服,必行自新。
 
吕母
 
海曲(赣榆莒南间)人。其子为县令冤杀,悲恨万分,逐散家财,集从数千,于天凤四年(17年)起兵,自立为将军,破县城杀县令。后率部入海到云台,驻大西山(连云港朝阳西庄村)顶垒城自守,世称“吕母崮”。死后,其部随“赤眉”。
 
于定国
 
字曼倩,西汉人,史载东海郯为其故里,地方志及俗传均言云台乡之于公疃为其故里。初为狱史,郡决曹,宣帝时为廷尉,传东海孝妇被诬害婆,而被冤杀,闻后立昭雪,新县建庙,春秋察祀,而为史之美谈。当时称他决疑平法,后为丞相,封西平侯。朝阳乡原孝妇祠内有于公殿,孝妇祠东有于公墓,均毁于文化大革命。
 
徐生
 
汉代仙人。据《淮安府志》记载,徐生学道于海州(连云港花果山)郁林观。相传一日化去,葬于山中。有人于太山下见之,徐生付之履,其人持归东海,徐生弟子视之。乃葬时物。发棺视之,方知徐生已尸解成仙。
 
张陵
 
(公元34-156年),字辅汉,又名张道陵,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汉文成侯张良九世孙。7岁开始读《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及天文、地理之类的书,继入太学。永平二年(公元59年)任巴郡江州(今重庆市)县令。汉明帝中后期,弃官入洛阳北邙山研习“黄老之道”。汉章帝、和帝诏征皆不就。30岁与弟子王长入江西贵溪云锦山(今龙虎山)研究丹术及民间宗教。汉顺帝(126-144年)时,入蜀郡临邛县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永和六年(141年)作道书24篇,自称“太清玄元”创立道派,建二十四治,立祭酒以领道民,尊老子为教祖,以“道”为最高信仰。汉安二年(143年)七月,领弟子王长到四川青城山,以德教化,以民兴利,建立道教集团。凡入道者纳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永寿元年(748年)载册赠“太师”。僖宗中和四年(884年),封为“三天扶教太法师”。宋理宗加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道教尊为张天师、祖天师。
 
糜竺
 
汉云台人,今云台乡的前关即是其故里,字子仲,祖世贷殖,资产巨亿,性喜赈生恤死。奉当时徐州牧陶谦遗命在沛县迎接刘备。建安元年(196年),吕布拒袁术,袭不邳,掳刘备妻小,建安二年,刘备转军广陵、海西(今东海、灌云一带),糜竺将妹嫁刘备,史称糜夫夫人,并给青壮二千,金银亿斤,骏马万匹,解刘备军的一时困难,刘备赖此复振,后曹操对他十分器重,让其做嬴郡太守,拒不赶任,而随刘备转战荆州,为左将军,益州平定后,封为安汉将军。
 
昭烈帝糜夫人
 
汉东海朐人,安汉将军糜竺之妹。建安元年(196年)吕布袭下邳,虏刘备妻子,刘备转军于广陵海西,糜竺于是进妹于刘备为夫人,献奴客二千及金银货币以助军资。
 
于吉
 
东汉末方士。又称作干吉或干。琅琊(今山东胶南、诸城一带)人。据《后汉书》记载,他曾在曲阳泉水上得到神书一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称为《太平青领书》。顺帝时,由于吉的弟子宫崇带到京城,献给皇帝。另外,三国时有琅琊道士于吉,居东方,往来吴会,“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因此吴地的民众很多都信崇他,拜他为师。后来受到孙策的妒忌,被杀。其事见《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王浮
 
西晋惠帝(290-306在位)时道士,为天师道祭酒。传云曾与释帛远辩论道佛先后,造作《老子化胡经》。事见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五《法祖法师传》。声称老子与关另尹喜西出流沙,化为佛,佛教即起于此。该书在后世佛道之争影响颇大。为道教徒攻击和贬低佛教的主要论据。又作《神异记》,已佚。鲁迅辑录有《王浮神异记》一卷,收入《古小说钩沈》中。
 
明僧绍
 
字承烈,平原鬲人也。祖玩,州治中;父略,给事中。僧绍宋元嘉中再秀才,明经有儒术。承光中,镇北府辟功曹,并不就。隐长广郡崂山,聚徒立学。淮北入魏,乃南渡江,明帝泰始六年,征通直郎,不就。升明中,太祖为太傅,教辟僧绍及顾欢、臧荣绪以旌币之礼,征为记室参军,不就。僧绍弟庆符为青州,僧绍乏粮食,随庆符之郁洲,住翕榆山栖云精舍,欣玩水石,竟不一入州城。建元元年冬,诏曰:朕侧席思士,载怀尘外。齐郡明僧绍,标志高栖,耽情坟素,幽贞之操,宜加贲饰。征为正员外郎,称疾不就。其后与崔思祖书曰:明居士标意可重,吾前旨竟未达邪!小凉欲有讲事,卿可至彼,且述吾意,令与庆符俱归。又曰:不食周粜而食周薇,古犹发议,在今宁得息谈邪?聊可为笑,庆符罢官任,僧绍随归,住江乘摄山,太祖谓庆符曰:卿兄高尚其事,亦尧之外臣,朕虽不相接,有时通梦。遗僧绍竹根如意,笋箨冠,僧绍闻沙门释僧远风德,往候定林寺。太祖欲出寺见之。僧远问僧绍曰: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僧绍曰:山薮之人,政当凿坏以遁,若辞不获命,便当依戴公故事耳。永明元年(483年),世祖敕召僧绍,称疾无不肯见。诏征国子博士,不就。卒。《南齐书》。
 
丙原
 
字根矩,北海朱虚人。少与管宁俱以操尚称,州府辟命皆不就。黄巾起,原将家属入海,住郁洲山中。时孔融为北海相,举原有道。原以黄巾方盛,遂至辽东。住仅一年,往归原居者数百家。游学之士,教授之声,不绝。后得归,太祖辟为司空掾,徙署丞相征事,迁五百将长史。太祖征吴,原从行,卒,节《三国志》。
 
《丙原别传》:是时,汉朝陵迟,政以贿成。原乃将家人入郁洲山中。郡举有道,孔融书喻原曰:修性保真,清虚守高,危邦不入,久潜乐土。王室多难,两迁镐京,圣朝劳谦,畴咨隽又。我很求定,策命恳恻。国之将陨,嫠不恤纬,家之将亡,缇萦跋涉,彼匹妇也,犹执此义。实望根矩,仁为己任,授手援溺,振民于难。乃或晏居息,莫我肯顾,谓之君子,固如此乎。根矩,根矩,可以来矣。原遂到辽东。
 
鲍照
405-466),字明远,东晋义熙元年(405年)生于北海郡(今云台区境内)。南朝宋元嘉期间(424-453年)被文帝刘义隆聘为国侍郎,孝武帝刘骏即位(454年),鲍为大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出任秣陵令,转永嘉令,后任临海王刘子顼的前军参军,迁军刑狱参军。泰始二年(466年),江州刺史刘子勋称帝,子顼响应。子勋败,子顼被赐死,鲍照在荆州死于乱军中。鲍照擅长诗赋和骈文,尤善乐府。《宋书》、《南史》为他立传,被称为元嘉三大家之一,有《鲍参军集》。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的“俊逸鲍参军”,就是赞美李白的诗有鲍照俊逸的风格。
 
石室道人
 
(南北朝)崔季圭叙《述初赋》言,郁州者故苍梧之山也。心悦而怪之。闻其上有仙士石室也,乃往观,见一道人独处,休休然不谈不对,顾非已及也。《水经注》。
 
由吾道荣
 
琅琊沭阳人。少为道士,入长白山,太山,又游燕、赵间。闻晋阳有人大明法术,乃寻之,是人为人家佣力,无名者,久求访始得。其人道家,符水、禁咒、阴阳、历数、天文、药性,无不通解。以道荣好尚,乃悉授之。岁余,是人谓荣云:我本恒岳仙人,有少罪过,为天宫所谪,今限满将归,卿宜送吾至汾水。及至汾河,遇水暴长,桥坏,船渡艰难。是人乃临水禹步,以一符投水中,流使绝。俄顷,水积将至天,是人徐自沙石上渡。唯道荣见其如是,傍人咸云:水如此长,此人遂能浮过。共惊异之。如此法,道荣所不得也。道荣仍归本郡,隐于琅琊山(连云港市朝阳刘巷村)中,辟谷饵松术茯苓,求长生之秘。又善洞视,萧轨等之败于江南,其日道荣言之如目见。其后乡人从役得归者,勘问败时形势,与道荣所说符同,寻为文宣追往晋阳,道荣恒野宿,不入逆旅。至辽阳山中,夜初马惊,有猛兽去马止十余步,所追人及防援者并惊怖将走。道荣以仗画地成火坑,猛兽遽走。道荣至晋阳,文宣见之甚悦,后归乡里。隋开皇初,备礼征辟,授上仪同三司、谏议大夫,沭阳县公。从晋王平陈,还,苦辞归,至乡卒,年八十五。《北史》。
 
张孝征
 
隋文帝开皇(581-600年)时任东海县令,曾主持筑西捍海堰以捍潮,民免水患。
 
张果老
 
道教神仙名。“八仙”之一。据史籍记载,张果在历史上实有其人,原为唐代道士,擅长法术,常隐居在恒州中条山,往来汾晋之间,世人相传他活了数百岁,尊称为张果老。唐太宗、高宗闻其名,派使者召请入京,皆不去。武则天时,不得已奉诏出山,走到半路佯死又未去成。唐玄宗遣使固请,乃入宫。玄宗见其容颜衰老。问得道之人何故如此。张果大言回答说,他是帝尧丙子岁时人,曾任侍中之职。帝深信不疑。不久擢为“银清光禄大夫”,赐号“通玄先生”。玄宗欲以玉真公主下嫁张果,因唱道:“娶妇得公主,平地升公府,人以可喜,我以可畏”。固不奉诏,恳辞还山。走到半路,卒于恒山蒲吾县,弟子说他“尸解成仙”。玄宗下令在当地建栖霞观以奉祀,民间传说他常背负一道情筒,倒骑白驴,云游四方,宣唱道情,劝化世人。所乘白驴,日行万里,夜间折叠入纸,放入箱中,白昼以水巽之,还成一驴。后人题诗说:“举世多少人,无知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以警喻世人。
 
徐则
 
    陈隋间道士。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县)人。少时文静寡言,稀有嗜好。师从周弘正,“善三玄”,能体悟道奥,精于阐论玄义,故声名流播都邑。然徐则淡泊于名利,谓“名者实之宾,吾其为宾乎!”于是有栖隐之志,杖策入缙云山,“悦性冲玄,怡神虚白,餐松饵术,栖息烟霞。”不曾娶妻生子,平常多着粗布装,一心只在修炼得道。陈宣帝太建年间(569-582年),应召入至真观,不久后又辞入天台山。自此“绝谷养性,所资唯松水而已。”修行渐入佳境,能以体内真气抗寒防冻,穗严冬季节,亦“不服棉絮”。当初在缙云山时,尝有太极真人徐君降而谓徐则曰:“汝年出八十,当为王者师,然后得道也。”后晋王杨广镇守扬州,慕其名而遣使持手书召之。徐则对门人言:“吾今年八十一,王来召我,徐君之旨,信而有征。”因之入扬州。欲传杨广道法。而未及十日,徐则便“厌尘羽化,反真灵符”,卒时焚香烟绕,“如平常朝礼之仪”,肢体则柔软如生,“停留数旬,颜色无变。”晋王下书哀悼,赞其“卓矣仙才,飘然胜气,千寻万顷,莫测其涯。”且遣使送返天台山下葬。据传,徐则灵柩未返,而其灵魂已先行,自江都(隋炀帝大业初年改扬州而设江都郡)到天台山,沿路徒步而行,“云得放还”。至旧居,“取经书道法分遗弟子”,并令净扫一房,以迎客至,实迎其灵柩。杨广闻汛愈加称奇,赠物千段,“遣画工图其状貌”,命柳辩撰写赞文,云:“可道非道,常道无名。上德不德,至德无盈。玄风扇矣,而有先生。夙炼金液,怡神玉清。石髓方软,云丹欲成。言追葛稚,将侣茅赢。我王遥属,爰感灵诚。柱下暂启,河上沉精。留符告信,化杖飞声。永思灵迹,曷用摅情?时披素绘,如临赤城。”
 
成玄英
 
唐代道士,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字子实。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人。曾隐居东海(今属江苏连云港花果山)。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玄英是唐代初期道教重玄学派的大师,近代学者蒙文通说,道家之学。唐代前期,首推“成、李”。成,即是指成玄英。他继承了陈、隋之际的重玄思想,吸取了大乘佛学的部分观点,援佛入道,主张“双遣二偏”。他在《老子道德经注》中说:“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土,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一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了又玄,”认为主张“有”和主张“无”的人士都是患了认识上的偏病,因此他用“玄”作药,医治“二偏”之病,偏执之病医好以后,“病去药遣”,连“玄”也要祛除。“唯药与病,一时俱消”,这就是“玄了又玄”,“又玄”即“重玄”。他精注《老子》和《庄子》,对道教义理予以深刻阐述。著作有《老子道德经注》二卷,《开题序决义疏》七卷,原已佚失,经近世学者蒙文通精心校理。辑成《道德经义疏》六卷,1946年由四川省立图书馆刊行。另外还著有《南华真经疏》十卷,清人郭庆藩《庄子集释》全文收录。
 
 
马待封
 
东海人(连云港市朝阳马氏先祖)(713年)。开元初修法驾,待封能穷技巧,于是指南车、记里鼓、相风乌等,待封皆改修,巧遇于古。又为皇后造妆台,中立镜台,台下两层,皆有门户。后将栉沭,启镜奁后,台下开门,有木妇人手执巾栉至,后取已,木人即还。至于面脂,妆粉、眉黛、髻花所应用物,皆木人执。继至,取华即还,门户复闭,如是供给皆木人。后既妆罢,诸门皆阖,乃持去。其妆台金银彩画,木妇人衣服装饰,穷极精妙。待封即造卤簿,又为后造妆台,如是数年,敕但给其用,竟不拜官,待封耻之。又奏请造欹器,酒山,扑满等物,许之,皆以白银造作,其酒山,扑满中,机关运动,或四面开穴以纳风气,风气转动,有阴阳向背,则使其外泉流吐纳以挹杯斗酒,使出入皆若自然,巧逾造化。既成,奏之。待封于是变姓名,隐于西河山中。至开元末,待封从晋州来,自称道者吴赐也,尝绝粒。与崔邑令李劲造酒山、扑满、欹器等。酒山立于盘中,其盘径四尺五寸,有大龟承盘,机运动皆在腹内。盘中立山,山高三尺,峰峦殊妙。盘以木为之,布漆其外。山中虚受酒三斗,绕山皆列酒池。池外复有山围之,池中尽生菏,花及叶皆锻铁为之,花开叶舒,以代盘叶。设脯醢珍果佐酒之物于花叶中。山南半腹,有龙藏半身于山,开口吐酒,龙下大菏叶中有杯承之。杯受四合,龙吐酒八分而止,当饮者即取之,饮酒若迟,山顶有在重阁,阁门即开,有催酒人具衣冠执板而出,于是归盏于叶,龙复注之酒,使乃还,阁门即闭。如复迟者,使者出如初,真至终宴,总无差失。山四面,东西皆有龙吐酒。虽复酒于池,池内有穴,潜引池中酒纳于山中。比席阑终饮,池中酒亦无遗矣。欹器二,在酒山左右。龙注酒其中,虚则欹,中则平,满则平,满则覆,即鲁庙所设侑坐之器也。君子以诫盈,孔子观之而称善焉。杜预造欹器不成,前史所载,若吴赐也,造之如常器耳。《太平广记》。
 
元暧
 
元暧,唐河南人,字徽明,唐开元初(714年),任东海县令,花果山地区为其主政属地,任职期间,关心民生,为民做好事颇多,著名的是两次沿山大规模修筑海堰,内蓄山水,供灌溉农田之用;外挡海潮,保护住户生命财产安全,生民深受其利。并据《东海县郁林观东岩壁记》记载,今“飞泉”景点,是他在任时亲自开辟建立的。
 
杜令昭
 
唐玄宗时任海州刺史。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于朐山东二十里筑永安堤,北接山,环城长十里,以捍潮,民获其利。
 
李知远
 
   唐代宗宝应年间(762-763年)东海县令,在任时修复海州南盐河堤堰,使水路得以畅通。
 
吴道灌
 
连云港海州人,道士。代宗(762-766年)时诏授太子、诸王经,子通元、通微自有传《唐书·吴通元传》
 
吴通玄
 
海州人。与弟通微皆博学善文章。父道灌,以道士诏授太子诸王经,故通玄等皆得待太子游,太子待之甚善。始,通玄举神童,补秘书正字,有擢文辞清丽科,调同州司户参军。德宗立,弟兄踵召为翰林学士,顷之,通微迁职方郎中,通玄起居舍人,并知制诰。凡帝有撰述,非通玄笔未尝慊。与陆贽、吉中孚、韦执谊并位。贽文高有谋,特为帝器遇,自恃劲正,见遇玄等以东宫旧恩进昵,屡短之于帝前,欲斥远之,即建言,[承平时,工艺书画之冗,皆待诏翰林而无学士。至德以来,命集贤学士入禁中草书诏,待进止于翰林院,因以名官。今四方无事,制书职分宜归中书舍人,请罢学士]。帝不许,通玄怨之。会贽权知兵部侍郎,主贡举,乃命为真,贞元七年,通玄拜谏议大夫,自以久次当得中书舍人,为贽所沮,心颇怨望。贽与窦参交恶,从子申从舅嗣虢王则之方为金吾将军,故申介之使结通玄等,共危贽。会通玄有他过,帝知,未及责。则之非谤云,[贽试进士,爱贿谢。]帝怒其诬构,罢参宰相,逐则之昭州司马。通玄亦贬泉州司马,节《新唐书·窦参传》。
 
张定者
 
其先广陵人。童时入乡塾,天寒旱起,市中尚无人。定独行未百余步,有一道士行甚急,顾见之,立而言曰:此可教也。因问:汝何所好?答曰:好长命耳。道士曰:不难致,汝有仙骨,求道必成。且教汝变化之术,勿泄于人,十年外,吾自迎汝。因以口诀教之。定谨讷小心,于家甚孝,亦曾私为此术,召鬼神,化人物,无不能者。与父母往涟水省亲,至县,有音乐戏剧,皆观之。定独不往,父母曰:此戏甚盛,亲表皆去,汝何独不看耶?对曰:恐尊长要看,儿不得去。父母欲往,定曰:此又青州大设,可一看也。即提一水瓶,可受二斗以来,空中无物,置于庭中。禹步绕匝,乃倾虞庭院内,见人无数,皆长六七寸。官僚、将吏、士女、看人喧阗满庭,即见无比。设厅戏场,局筵、队仗、音乐、百戏、楼阁、车棚,无不精审。如此宴设一日,父母与看之,至夕,复侧瓶于庭,人物、车马、千群万队,逦迤俱入瓶内。父母取视之,亦复无一物,每见图障屏风有人物音乐者,以手指之皆能飞走歌舞,言笑趋动,与真无异。父母问其从何学之,曰:我师姓药,海陵山神仙也,已锡升天之道,约在十年,今七年矣。辞家入天柱潜山。临去,白父母曰:若有意念,儿自归来,无深虑也。由是父母念之,即便还家,寻复飞去。一日,谓父母曰:十六年后,广陵为瓦砾矣,可移家海州,以就福地。留丹二粒与父母曰:服之,百余年无疾。自此不复归。父母服丹,神气轻爽,饮食嗜好倍于少壮者,遂移居海州。乾符中(874-879年),父母犹在。《仙传拾遗》。
 
张筠
 
海州人也。世以资为商贾。筠事节度使时溥为宿州刺史。梁兵攻溥,取宿州,很筠,爱其辨慧,以为四镇客将长直军使,累拜宣徽使。末帝分相,澶、卫三州为昭德军,以筠为节度使。由是魏博军叛附于晋,晋王攻相州,筠弃城走。后以为永平军节度使。梁亡,事唐,仍为京兆尹,从郭崇韬伐蜀,为剑南,两川安抚使。蜀平,拜河南尹,徙镇兴元。筠尝有疾,不见将吏,副使符彦琳入问疾,筠又辞不见。彦琳疑筠已死,即请出牌印,筠怒,命左右收彦琳下狱,以其反闻,明宗知彦琳无反状,召彦琳,释之,阳徙筠为西京留守,戒守者不内,筠至长安,不得入,乃朝京师,以为左骁卫上将军。筠弟钱,当筠为京兆尹时,以为牙内指挥使,三白渠营田制置使。筠西筏蜀,留钱守京兆。蜀平,魏王继岌班师至兴平,而明宗自魏起,京师大乱,钱乃断咸阳浮桥,以拒继岌,继岌乃自杀。初筠代唐怀英为永平军节度使,而怀英死,筠即掠其家资,又于唐故宫掘地,多得金玉。有偏将侯莫,陈威者,尝与温韬发唐诸陵,分得宝资,筠因以事杀威而取之,魏王继岌死渭南,钱悉取其行囊。而王衍自蜀行至秦川,庄宗遣宦者向延嗣杀之,延嗣因尽得衍蜀中珍宝。明宗即位,遣人捕诛宦者,延嗣亡命,而蜀之珍宝,钱又取之。由是兄弟资皆巨万,然筠为人好施予,以其富故,所至不为聚敛,民赖以安。而钱嗜酒贪鄙,历沂、密二州刺史,晋出帝时,以将军市马于回鹘,坐马不中式,有司理其价直,钱性鄙,因郁郁而卒,筠居洛阳,拥有资以酒色声妓自娱足者,十余年,人谓之地仙。天福二年,徙居长安,是岁张从宾作乱,入洛阳,筠遂以免。卒,赠太子少帅。《五代史》(案)张峰《州志》以张筠为人物外传,而黜徐温父子不录,然既曰外传,宜并存之。
 
于道士
 
朐山(连云港市海州)人,年已耄耋,李全据淮,海时,迎致之,全攻宋扬州,于初见全即叹曰:我业债合在州偿。全强之占,事多验,尊为军师。及全因军败焚诰敕,道士谓人曰:相公死明日,我无今日矣。人问之,曰:朝廷以安抚,提邢讨逆,然为逆者节度使也,岂有安抚,提邢能擒节度使哉?诰敕既焚,则一贼尔,盗固安抚,提邢所得捕,不死何为。入见全曰,相公明日出账,必死。全怒,斩之。翌日果败。见杀。《宋史·李全传》。
 
张伯端
984-1082年),北宋道士。道教内丹派南宗开山祖师。字平叔,后改名用成,号“紫阳山人”。故后世又称为张紫阳。天台(今属浙江)人。自少好学,广涉儒、道、佛三教经书,以至邢法、书数、医药、卜筮、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等方术,无不留心详究。曾为府吏数十年,后来忽悟“一家温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看破功名利禄,心向蓬莱仙路,便纵火把案上文书全部烧毁。因以“火烧文书”罪,被发配岭南,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中,陆诜镇守桂林,召置帐下,掌管机要。熙宁二年(1069年),随陆诜转至成都,遇真人授以金丹药物火候之决,“指流知源,语一悟百”。元丰五年(1082年)逝世,留《尸解诵》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所著《悟真篇》一书,宣扬道教内丹修炼理论,“先以神仙命脉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遗其幻妄,而归一究竟空寂之本源。”将儒家的“穷理尽性”,佛教的“顿悟圆通”引入道教的内丹炼养,认为“教虽分三,道乃归一”,主张融合三教,以明大丹玄旨,他指责“后世黄缁之流,各有专门,互相非是,致使三家宗要,迷没邪歧,不能混一而同归”,颇有识见。他主张“性命双修”,先修命,后修性,与同宗王重阳主张的“先性后命”不同,该书后世注解者甚多,是继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以后的重要炼丹著作。他的思想对后世道教影响很大,被奉为南宗五祖之首,称为“紫阳真人”。《道藏》中还收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决》三卷和《金丹四百字》一卷,题名为张伯端所撰。
 
 
黄岩
 
海州人,号一峰先生。隐居不仕,结庐于云陇之中,海内闻其名,咸愿一识其人。与蔡仲、许清友善,二人尝问之曰,先生终日何为?叹曰:野壑卧云耳,年九十无疾而终。著《伏牺范围图传》,明《淮安府志》。
 
石延年
 
字曼卿。宋幽州人。工诗,善书。为文劲健。曾知金乡县,有治名。历光禄大理寺丞,后受他入牵连落职。仁宗(1023年)时通判海州,廉能有为,吏民悦服。后为太子中允,同判登闻鼓院。
 
沈括
 
1031-1095年),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出生于一个下层官吏家庭。他二十四岁出任沭阳县主簿。后代行县令,他体察民情,顺乎民愿,率民治理水患,公开“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赢得人民的爱戴。嘉佑年间,沈括考取进士,宋神宗时官至太子中允,翰林学士,光禄寺少卿。熙宁三年(1070年),他参加了王安石变法,是改革派的中监人物,熙宁八年,他出使辽国,严驳辽国无理争地要求,维护宋室王权。继而镇守延州(今延安)加强武备,有效地抵御了西夏。沈括一生重视科学研究和科学发明,如观测天象,绘制浑仪景表,补修《奉之历》在数学方面,创立“隙积术”和“会园术”,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地磁偏角的存在,早于欧洲400多年,对共振规律也有研究,从地质学方面,从岩石生物遗迹中推论出冲积平原的形成,还提出石油的命名。他平生著述颇多,著名的传世之作有《梦溪笔谈》、《长兴集》、《苏沈良方》等。在《资治通鉴长编》中尚有沈括所撰写的《乙卯入园奏读》、《入国别泉》等资政史料。元丰五年(1082年)沈括连累受贬,居润州,至绍圣元年复官爵,次年(1095年)辞世,终年65岁。1988年冬,沭阳县十字乡党政领导和百姓在沭水河畔,建立沈公亭,立有沈公碑,继而沭阳县政府在沭城县市中心立沈括高大塑像,供人瞻仰。
 
李清臣
 
字邦直,宋魏人。句进士,治平(1064-1067年)中,通判海州,以清俭自守,居官奉法。
 
胡松年
1087-1146),字茂老,北宋海州怀仁县城(今赣榆县赣马镇城里村)人,幼孤贫,靠母纺织供给读书,博学多才,尤精于《易》。北宋政和二年(1112)以太学上舍生官潍洲教授。重和元年(1118),觐见于便殿,徽宗喜其相貌堂堂,授官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宣和六年(1124)四月任殿试参详官,取沈晦第一合帝意,升任中书舍人。十一月丙子,太傅王黼被贬仕,松年因黼荐任受株连,罢官提举太平观。至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松年为有文殿修撰。
 
建炎四年(1130),松年上疏,密奏中原利害,被召赴行在。七月二十九日授为平江知府,松年以兴利除害17事张榜禁约,百姓称便,加衔徽猷阁待制。绍兴元年(1131),高宗“幸”浙西,漕臣征民材营建宫室,后被告发。高宗派黄龟年御史赴各地检查,用银、帛和僧道度牒折价还百姓。松年怕获罪,诈称已还百姓三分之一,令属县造假文书骗御史,被黄龟年查出奏上。绍兴二年四月十三日,罢松年官,旋令任宣州知事。八月二十九日,起复为中书舍人。
 
绍兴三年(1133)二月二十八日,胡松年以给事中兼任侍讲。五月十三日,高宗以吏部侍郎韩肖胄为端明殿学士同签枢密院事充大金军前奉表通问使,胡松年试工部尚书充副使。七月,韩肖胄、胡松年率使团到汴梁。宋叛臣刘豫僭称大齐皇帝都汴,遣使约见。肖胄犹豫未答。松年曰:“见见无妨”。伪齐使臣提出用君臣礼拜见,松年曰:“皆大宋之臣,当用平等礼。”既见,松年长揖不拜,正色言道:“松年与殿下并肩事主,不宜傲慢如此!”刘豫见不能屈,遂叙寒温如平素。豫问:“主上如何?”松年答:“圣主万寿。”豫又问:“问其何在?”松年昂然对曰:“圣上之意,必欲克复故疆土而后己!”豫惭不能言。八月,肖胄、松年至云中见金国左副元帅宗维等议事。十二月,偕金使还朝。
 
绍兴四年二月十二日,以胡松年试吏部尚书。十三日,松年入对,论唐太宗之用房玄龄:“尚书丞实为政事纲辖,如果专责以小事,哪有时间管理国家大事?臣愿陛下把国家大事委托二、三个大臣,务使其各尽职守。另外,簿书要精简,凡可以不用的,统统省去。”高宗令将松年建议付三省与枢密院。
 
七月一日,以胡松年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松年奏8事:“立规模以定中兴之基,振纪纲以尊朝廷之势,驭将帅使知畏,抚士卒使知恩,收予夺之柄,察毁誉之言,无以小疵弃人才,无以虚文废实效。”又荐张敌万可统军马,别为任使:“昔在淮南,诱敌深入,发伏兵围其于泥淖中,将敌全部歼灭,无一逃脱,金人至今仍觉胆寒”。
 
十月一日,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奏金与伪齐兵侵犯承、楚二州。十一日,遣胡松年赴镇到镇江、建康,见韩世忠、刘光世军中将士个个奋勇,必能保卫王室,建立奇勋。十三日,高宗遣参政沈与求赴江上视察,以胡松年权参知政事。
 
松年益见信用,而朝臣之攻讦愈多,百般搜寻过失,毫发必闻。绍兴五年二月二十三日,松年上书,引疾辞职。闰二月初三,诏胡松年知宣州,免辞谢。旋改提举临安洞霄宫,移居阳羡(今宜兴)。
 
绍兴十六年十月十八日,胡松年病故。松年一生不储钱,每升官,照例应赐金帛,因军兴费广,从不陈请。有人劝他白于朝,松年曰:“不可沽名”。松年平生好客,俸禄或不够宴客,有人劝他节省以遗子孙,松年说:“子孙若贤,财多则损其志“。南渡以来,未尝有一日忘故土,终不能复。后迁葬于故里。
 
字茂老,宋,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卖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1112年),以太学补潍州教授,八年改任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迁中书舍人。后出知平江府,除给事中,权参知政事。屡屡上奏,陈述国事,力主抗战不遗余力。不喜蓄财,有廉洁之名。建炎十六年(1142年)卒,享年六十。
 
魏胜
1120-1164年),字彦威,宿迁市人,有名的抗金英雄。他从小习武,智能双全,善于骑射,精于刀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攻宋。魏胜召集义兵。金兵弃城逃窜,忠义军在大伊山和金兵相遇,魏胜手舞大刀,冲杀在前,忠义军个个舍生忘死,杀得金兵溃不成军,缩进海州境内,海州城人民打开城门,忠义军活捉金郡守高文富。魏胜代理海州知州。自任都统制,在海州减免租税,释放囚犯,开仓犒军,忠义军很快扩充到上万人。魏胜以海州为根据地,组织军民主动出击金兵,并在连云港外烧了敌人数百艘战船。从此军威大振,连山东人民也来投奔。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金军趁和议未决之时突然进攻。魏胜率军于清河口(今淮阴县境内),奋勇迎击,从早晨战至晚上,孤军苦战至淮阴东十八里外,中箭落马而死,享年45岁。南宋追赠魏胜为保宁军节度使,在镇江建庙堂,后宿迁人民在灵赭山建“魏公祠”,纪念这位抗金英雄。
 
丘处机
1148-1227年),金代元初道士,道教全真“北七真之一”。或作邱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子。登州栖霞(今属山东)人。十九岁出家,次年拜王重阳为师,追随左右,甚契玄机。王重阳羽化后,他在陕西番溪洞穴中住了六年,苦心修道。后来又隐居在龙门山(今宝鸡市东南)励志精修七年。明昌元年(1190年),金章宗以“惑众乱民”为借口,下诏禁罢道教,处机于是东归栖霞。贞佑二年(1214年)秋季,请命招安山东杨安儿义军,获得成功。金庭与南宋先后派遣使者召请他,皆不应诏。元太祖闻其名,自乃蛮(今蒙古境内)派使者召请,丘处机毅然率弟子十八人从莱州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难,两年后抵达西域大雪山。太祖问他如何治理天下,他回答应要“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回答以清心寡欲为要。并进言欲统一天下者,“必在乎比嗜杀人”。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神仙。后来的丘的弟子李志常撰作《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述其事颇详。他返归燕京(今北京市)后,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他掌管天下道教,并下诏免除道院、道士一切赋税差役,丘处机于是广发度牒,建立平等、长春、灵宝等八个教会,大量建立宫观,设坛作醮,一时教门四辟,道侣云集,全真道获得很大发展。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丘处机羽化于宝玄堂,殡于白云观处顺堂(今北京白云观丘祖殿)。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后世称为“长春真人”。龙门派,为全真道传承的主要教派。他基本继承王重阳的思想,主张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撰有《大丹直指》二卷,系统阐述其内丹修炼的理论和方法。另外还著有《番溪集》六卷,收存于《正统道藏》。《摄声消息论》一卷,收入《道藏精华录》。
 
 
何蓑衣
 
(?-1197年),南宋道士。一作“莎衣道人”,名不详,号“通神先生”。淮阳军朐山(今属江苏连云港市)人。家世以仕显,素为乡族。祖执礼,官至朝议大夫。高宗绍兴(1131-1162年)初,避乱渡江,客寄于吴。一说绍兴末来平江。少年时锐意读书,累举不第。一日临池镜水,豁然悟道,唯一蓑一笠,披发赤脚,往来于市,夜宿天庆观。笑傲讴吟,庸人孺子皆称为“蓑衣道人”。常至道观中,叉手跪膝,昼夜不寐,专气致柔。每行大街,或掷砖或书壁,人无贵贱,言休咎祸福无不中。遇有疾者,命持一缕草去,旬日病愈。于是众传莎草可以愈疾,求得一草不啻万金良药。人或见之吴中,或见于闽蜀,或一日不食,或数日不食,或一月不食,未曾告饥。或四方来供,尽食之,不以为饱。又不畏寒暑,隆冬归庵,解挂蓑衣,气热如蒸笼气,坐处也不积雪。曾批评世人:“自家屋子不修整,只理会外面屋子好看。”相传孝宗夜梦莎衣人来吊,自称“苏人也”,问其原故,不肯言,孝宗醒后告诉内侍,不久皇后和太子死,内侍道前梦,孝宗始悟。遣使召之,不至。孝宗念恢复半壁江山大计,乃焚香默祷:“何诚能仙顾,必知朕意”。遂遣中官往召,道人见之掉头,持吴音道:“有中国即有外夷,有日即有月,不须问”。使者归秦,孝宗甚以为异,淳熙(1174-1189年)初,赐号“通神先生”,始筑庵于观中,降书“通神庵”三字。高宗(太上皇)制《通神书赞》。孝宗命内侍每岁即其居设千道斋,合云上之士,施予优普。一年偶逾期,众惊讶而欲请,真人摇手瞬目而招之说;“亟来!亟来!”当日内侍至,众更服其神。光宗即位,召之,又不至,宁宗庆元(1195-1200年)间,升“通神真人”。庆元三年(1197年)五月二十二日夜,端坐解化。九月十一日葬于长洲县金鹅乡里燕塘之原(《宋史》云庆元六年卒“,误。俗传庵中像为真身,亦误。)。承直郎箍袤撰《通神先生蓑衣何真人事实》记其事迹,《宋史》有传。
 
南宋道士。淮阳军(今江苏睢宁县西北)人。绍兴末(1162年),至平江(今苏州),褴衣乞于市,视若狂者。尝以莎草为人治病,远近传闻。宋孝宗尝召未赴,赐号“通神先生”。为筑庵于天庆观。宋光宗召亦不赴。
 
(宋)姓何氏,淮阳军朐山人。祖执礼仕至朝议大夫。道人避乱渡江,尝举进士不中,绍兴末,来平江。一日自外归,倏若狂者,身衣白阑,昼丐食于市,夜止天庆观。久之,衣益敝,以莎缉之,尝游妙严寺,临池见影,豁然大悟。人无贵贱,问休咎罔不奇中,会有瘵者乞医,命持一草去,旬日而愈。众翕传莎草可以愈疾,求而不得者或遂不起。由是远近异之。孝宗一夕梦莎衣人跣哭来吊者,讯之,曰:苏人也。诘其故,不肯言。帝寤,以语内侍。会后及太子甍,帝哀泣。内侍进前勉释,并道前梦,帝岁命侍即其居设千道斋,合云水之士,施予优普。一岁偶俞期,众咸讶而请,道人亟起,于卧所摇手,瞬目而招之曰:亟来!亟来!是日内侍至平望,众益服其神,光宗即位,召之又不至,庆元六年卒。《宋史·方技传》
 
宋岳珂《程史》:何蓑衣本淮阳朐山人,书生也。祖执礼,仕至朝议大夫。世为鼎族,遭乱南来,寓与郡。尝受业于父,己能文,一旦,焚书裂衣遁去,人莫之知。既乃归,被草结庐江五十里,往反不数刻,人固讶之。会有一瘵者,拜谒乞医。何命持一草去,旬而愈,始翕然传蓑可愈病。亦有求饿日不得,辄不起者,于是远近稍讲异之。孝宗在位,忽梦有蓑而跌哭而来吊,问之,曰:臣,苏人也。诘其故,则不肯言。寤以语左档,时上意颇崇缁抑黄,弗深信也。居月余,成恭后上仙,庄文继即世,档因进勉释而及之,意欲以验前定,宽上心。上瞿然忆昨梦,辍泣而叹。档进曰:臣微闻苏有何姓者,类其人,他日固未敢言。因道其所为,上大惊,有诏谕遣,不至。上尝燕居,深念以规恢大计,累年未有所属,且坤仪虚位,图所以膺佐骏承颜之重者。焚香殿中,默言曰:何诚能仙顾,必知朕意。遂授档以香茗曰:汝见何,则致贽而已,问所以来,则曰:陛下自祷,我不及知。视其何以复命。档承命惟谨,何忽致掉吴音曰:有中国人即有蕃人,有曰,即有月,不须问。趣之去,既复呼还,曰:所问者姓我犹忘之,但言朱家例子,不可用也。使者归奏,上曰:是能知我心。遂赐号通神先生,筑通神庵于观之内,亲御宝跗,书匾以宠之。已而,成肃正中宫,归谢氏。盖本朝故事,惟钦成本姓崔,后育任氏、朱氏,既而惟从朱姓,不复归。上意尝欲以为比,而未决也。北伐之议亦少息焉。先是观中诸黄冠以殿宇既毁,欲试其验,群造其庐,拜且白之。何从求疏轴,主者漫以与。何笑曰:来日自身施者。至午而使者果来。既答,则曰:我不能入觐,以此累使者。上闻而益奇之。会浙西赵宪伯肃亦为之请,遂肆笔金阙寥阳殿额,出内帑缗钱万,绘事一新,以答其意。上每岁以档将命即其居设千道斋,合云水之士,施予优普。一岁偶逾期,咸讶而请,亟起,于卧摇手瞬目而招之曰。亟来!亟来!档来日舟至平望乃见何在岸浒,招而呼。踵庐,言之。众曰:何固未尝出也,因言所以,其状良是。其状炎肉,食至十数斤,独不饮酒,亦不言其所以然也。何又能耐寒暑。余兄周伯言有元某者,丙午岁七十矣,尝言自卯角见之,颜色无少异。苏有妄道士,日从之游,将仿其为,何不怒,独冒雪驰至垂虹而浴,道士不能偕,惭而去。余兄往见之,颇能言宦历所至。酷不喜韩子师,方为守千骑,每年则提击而骂去,亦有人所不堪者,子师素严厉,于此不以为忤也。
 
张叔夜
 
字稽仲,宋开封人。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知海州,设伏兵袭梁山伯义军,擒副帅,宋江降之。
 
吕生
 
(?-1176年),宋代道教信徒。不详其名及里籍,或说海州人。至永丰很久,而颜貌如初,以一衲衣蔽体,寒暑不易,初在一废祠,祠坏,又居永丰真隐观。后自书死日,乃南宋孝宋淳熙丙申(1176年)十月癸卯日。临死书四句偈云:“六十年来此地居,灵台光耀胜冰壶。一朝破屋遂倾倒,且喜家中事事无!”
 
张志朴
 
(?-1254年),南宋道士。自号“严浮子”。泗水(今属山东)人。性明悟,学玄黄飞炼之术,闻东海山水之地,遂隐入溪云山清宵洞。昼唯一食,身披一蓑衣,故人称“蓑衣师”行于山中,群鹿追随,有一姓葛的人闻其名而见之,志朴预言葛为国器,不逾年,以功授洪都统制。胶西太守赵德义将航海,往祷平安,志朴登舟助之。理宗淳佑(1241-1252年)间,夏旱,志朴又为乡人祈雨有验。又能幻术,严冬致花烂漫。一日赴数斋会,皆题诗书字与人,及人往谢,才知未曾出舍。宝佑二年(1254年)二月八日,有鹿衔竹枝来献,志朴对人说:“吾将逝矣,此真兆也。”六月果终。传为尸解。
 
张氏名志朴,自号阎浮子,兖州泗水人,隐居东海云台。尝山行,群鹿随之。有万均者见焉,师曰:尔国器也。后以功授洪都统制。胶西守赵德义将之官,患航海,往祷之。师曰:吾助汝,无忧也。既登舟,白龙随之,一夕而达。淳佑间忧旱,乡人叩之,果大雨,宝佑甲寅二月(1254)年),有鹿衔竹枝来,语人曰:吾将逝矣!六月果卒,明《淮安府志》。
 
孙洙
 
字巨源,北宋广陵人,未弱冠即被提拔为进士,后升任集贤校理,主持太常礼院。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年)征求官属意见,孙洙应诏奏疏时弊17条,都为朝廷听取施行。后兼任史馆检讨,同时主持谏院。王安石变法后,多逐谏官,孙洙为避祸请求补外,得任海州知州,宋神宗熙宁年间,发运使征调州民疏浚盐河,时逢春旱、蝗灾,孙洙三次上奏朝廷,请求停止此役,行免役法,并于锦屏山祈祷求雨,赶蝗入海,州民尽颂。
 
耿世安
 
谍报元兵至,制置使贾似道调世安提兵往涟水军增成戌。众方犹豫,世安径迎至渔沟。以三百骑入阵鏖击。自午至西,身被七创,犹能追杀溃兵。收兵还,至数里没。事闻,赠五官,立庙淮安,谥忠武。
 
狼范者
 
始监海州仓,岁饥,私贷粟以活饥者。事觉,将就邢,忽见神人卫之,所司异焉,释佑汝。言讫不见。遂入山精修,与豺狼同处,人见而神之,称曰狼范。后不见所终。旧志州。
 
社圣僧
 
不知何许人,乞食于州城,人有疾,咒之即愈。事多前知,社人神之,呼之为社大圣。时安抚使丁顺守城,僧一日左持斧,右持钉,呼于市曰:钉坏我斧。数日,丁果叛去。卒后,州人葬之城西,冢如旱,今名七里墩。旧州志。
 
贺六待诏
 
元海州朐山人,家世专铪观音像,贺六继承之,其工艺更为深细。绘至传神时,一日忽见观音化为乞丐来求画,遂得其真相,名气益大。遂得杂画,尤能篆隶,为御画院艺学。元夏文彦《图绘宝鉴》。
 
侯福
 
字道子,宋,温州乐清人。宝佑五年(1258年),任海州通判,兼河南府计议官。拒寇守城战死,全家遇害。在海州赐庙曰旌忠,谥曰节毅。
 
单公选
 
(?-1279),吴山乡单店村人,南宋宝佑四年(1256)五月中进士,祥兴元年,幼帝赵呙逃至广东新会县南崖山,公选追随左右。二年(元至元十六年,1279)初,拜参加政事。二月六日,宋军被元帅张宏范等击败,左丞相陆秀夫驮起幼帝说:“国事到此,陛下当为国死,不可受辱!”投海而死,公选等从死。后谥忠毅公,入忠义祠,有八面柱形之“忠毅公单公选故里”碑在单店村北。
 
郎廷哇
 
湖广人,明洪武元年(1368)任赣榆县知事,为政严明,民敬而畏之。县境自建炎(1127-1130在)间入于金,元200余年,民多从胡俗,廷哇奉旨复唐、宋旧制。县衙署毁于兵火,廷哇重新建造,又修复被毁城垣。卒祀名宦祠,明《南畿志》有传。
 
陈德辅
 
明浙江钱塘人,洪武(1368年)初任海州知州,时百姓流离,德辅披草莱,剪荆棘,以立州治,劳来安辑,流民复业。
 
许懋
 
明,浙江海宁人。洪武二年(1369年)应贤良人才聘,同知海州,在任六年,以绩著称。
 
乙宣
 
字崇璧,明海州人.由进士改舟庶吉士,转吏部文选司主事, 擢礼部郎中,山西左参议,益励情操.巡大同等处,威德信孚,西陲以宁.后归乡,惟图书数卷.时都给事中林建玉谪判海州,欲为起第,宣力止之.崇祀乡贤。
 
丹霞僧
 
居云台山,结草栖禅,夜诵经,闻叩门声,启户视之,乃少女,自言,我灵照女,求宿于此。僧峻拒之,女忽不见,因感悟,道心益坚,年八十余坐化。后人为立丹霞寺,今水流村遗址尚在。明顾乾《云台山志》。
 
丁泰
 
字时亨,明海州人。由举人试吏部第一,授户部主事。立朝以刚正自持,未尝轻与人款洽,人称为“铁面丁”。纠劾同时御史,黜之,泰亦谪判兴化。清慎爱民,赈岁饥,弭虎患,绰有善政,民思之。祀乡贤。
 
胡琏
 
字重器,明,沭阳人。由进士历南京邢部郎中,出为闽广二省兵备道。剿贼不以杀之功,多为全活。时葡萄牙逞势海上,琏选锋猝入,夺其火器,浮海俘之。琏累擢巡抚,以户部右侍郎致仕。遇征安南,荐起督饷。卒年七十三,崇祀乡贤。
 
张鹏
 
明,沭阳人。由举人授南京户部司务。历任云南、广西知府,进阶从三品。风裁整峻,所至有声。祀乡贤。
 
侯保
 
北直隶赞皇人,由国子坚生知襄城县,明洪武三年(1370)调知赣榆县。为政廉明,永乐五年(1407)任交州知府,后升交趾布政使司右参政,永乐十八年(1420)五月二十三日殉职,祀名宦祠。
 
耿九畴
 
(明永乐年间),字禹范,河南卢氐人。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进士,正统初年,两淮盐法紊乱,于是提拨右副都御史耿九畴整理两淮盐法。耿到两淮后,赈济贫苦灶民,革除积弊,补充逃亡盐民,处理侵占草荡,组织灶民煎盐,政绩益著,官元邢部尚书。死后谥号“清惠”。
 
盛鹏
 
河南襄城县举人,明成化十九年(1465-1487)间知赣榆县,正德二年(1507)知沭阳县。均徭役,薄赋税,兴学校,恤贫民,正德四年升任御史。卒祀名宦祠。
 
陶丙
 
字文熙,明,江西南城人,成化二年(1466年)由举人任海州知州,众务具举,秩满而去。
 
刘魁
 
山东省高唐县进士,明成化六年(1468)任赣榆知县,为政廉明,重教化,后升监察御史,卒祀名宦祠。
 
陆远
 
明,浙江秀水人,成化九年(1473年)由进士任海州知州,清修耿介,廉明不贪。
 
王举
 
明山东邹县人。成化十三年(1477年)以进士任赣榆知县,廉明有威,后升任监察御史。
 
刘概
 
明,济宁人。成化二十年(1485年)进士,知寿州,废除境内滥设祠宇,三年教化大厅。弘治初上言,陈述政见。后考绩赴都,因事谪戍海州,卒于斯地。
 
林廷玉
 
明福建侯官人,弘治十二年(1500年),任海州判官。刚明果断,民服其公,修理学校及祠庙,政声丕著。后累官至都御史。
 
吴承恩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约明洪治十三年(1500年)生,卒年约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明代小说家。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其间曾来云台山,以山脉中人文、自然景观别具一格的花果山为背景,在民间流传700余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及有关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天才的再创作而成一部规模宏伟、结构完整的巨著————《西游记》问世。从此,花果山真正名为东胜神洲和孙大圣的老家而四海传扬。为纪念他,先后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
 
王廷相
 
字子衡,明河南仪封人。弘治壬戌(1503年)进士。正德九年(1514年)任赣榆县丞,重建县治,而民不劳。在任二年,士乐其数,民怀其德。迁宁国知县。累官至左都御史,兵部尚书。
 
邵思忠
 
    字廷臣,赣榆县举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任商城知县,除奸革弊,事完而民不扰,5年如1日,后升户部主事,督浒墅、云中盐政,清廉尤著。三疏请准休致,家居10余年卒,祀于乡贤祠。
 
 
李璋
 
顺天府固安县人,明正德五年(1510)以主事降任赣榆知县,为政公平正大,寻复主事,卒祀名宦祠。
 
董杰
 
字尚文,赣榆县岁贡,明正德九年(1514)任浙江省孝丰知事,兴利除弊,给民方便,分俸禄给亲祖,后老致仕,80余岁卒,祀于乡贤祠。
 
刘守良
 
字君遂,赣马镇小林头村人。明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正德十五年以3196名进士,官行人司行人,工部营缮司郎中。时值严蒿当政,谄上欺下,专横跋扈,不可一世。天生峭直之守良,冒死上疏弹劾,参严蒿贪污受贿、卖官鬻爵,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欺蒙圣主、专权误国之罪。严蒿将奏本压下,反诬守良“不臣”之罪,明世宗大怒,下守良于大理寺狱,幸得诸同年连名上书,保守良精忠报国,获释复职。
 
前元君臣明初逃往也先国,常恃蒙古铁骑犯边,后两国议和,互派使臣,但边境冲突时有发生,使臣实为人质,有被杀之虞,因此为使臣者莫不有生离死别之感。守良复职不久,大明驻也先使臣出缺,严蒿以守良“有外交才干”保举,得帝恩准。
 
守良深知也先人质直好义且少文,到官伊始即陈以和边、富民、强国之策,得已先可汗好感,信任,常以国事相询,守良一一以善策相告,施行效果皆佳。不数年,也先政通人和,牛羊孳繁,两国间也相安无事,年年贸边。及至世宗帝知守良有治国实才,下旨召回,守良已在也先国12年,在忧思和恶劣气候条件的摧残下,苍老到令故人不敢相认。
 
帝欲升守良禄位,但他耻与严蒿同朝,以疾告归。路过盐仓古城,见断壁残垣,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低吟一律:
 
劳人车马易黄昏,晚渡墟城逸思存。
 
河自西南流入海,路从高下乱通村。
 
鼓钟日落初闻寺,荆棘秋荒半没门。
 
为惜梳妆楼上草,年年留绿怨王孙。
 
守良少时即以孝闻名于南直隶淮安府置,辞官返里后侍老,课孙,谢绝世交,数年后郁郁而逝。侍严蒿罢相,检校出守良参严蒿本章,穆宗始知守良忠直,下诏征召,守良子孙心有余悸,回以“刘守良已残殁多年,绝无后”。穆宗钦赐“香火生世守”匾额,入祀乡贤祠。
 
阎大祥
 
字应和,赣榆县举人,明嘉靖元年(1522)任嘉兴府通判,有惠政。其为人笃于好义,在南京乡试中,同舍生王臣病故,大祥为经纪丧事,运柩回故里。晚年置仕,闭门教子,卒祀乡贤祠。
 
王俊
 
字华阳,赣榆县岁贡生,明崇祯四年(1531)任河南省新蔡教谕,崇祯十五年李自成攻破新蔡,王俊端坐明伦堂,李兵令其跪,俊呵斥之,拔剑跃起杀数人,力尽被杀。新蔡人作文以祭,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入名宦祠。
 
林议
 
名福建莆田人。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由进士任赣榆知县。励精为理,省费节财,扶善植弱,教士子,有儒吏风。
 
钟岳
 
湖广茶陵州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任海州知州。抚字勤劳,改新簧舍。创建尊经阁孔望亭。
 
裴天佑
 
字顺之,号鹤州,赣榆县人。明嘉靖二十一年(1543)中举,二十九年(1550)中进食,官御史、山东巡按、光禄寺正卿等。凡同辈所作乞差、广交纷华之事,天佑皆耻之而不为,安食俸禄如寒士。为政则务宽厚,奉旨巡按山东时,一权臣嘱托说:“某州某判官既贪污又残忍,应早去之。”既到山东,知其人清廉贤能,便给予奖励。某罪犯家贿万金求不死,天佑纳银于官库,将案犯依法制裁,案卷到大理寺,人皆以为确当。升任光禄寺正卿后设法节约国库支出,3个月间省银2000两,致仕后闭门谢客,著《拙逸亭稿》,校张峰《海州志》。隆庆三年(1569)知县张瓒贪酷,天佑作《鬻儿行》讥之。殁祀乡贤祠。
 
董志毅
 
字子道,明嘉靖四十三(1564)中举,佐琼州,被上官诬陷罢归,后平反复官,辞不就职。万历三十三至三十五年(1605-1607)赣榆县连年遭自然灾害,知县马负图隐灾不报,催逼赋税兼及陈欠,志毅作《后鬻儿行》讥之。
 
陈治典
 
山东省东平州举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5)知赣榆县,省邢简讼,禁吏役扰民,招抚流移,卒祀陈(治典)顾(钤)二公祠。
 
刘正亨
 
明,江西新淦人。隆庆四年(1570年)调任赣榆知县。起敝省邢,兴修学校,建仓积谷,禁里甲之费。祀名宦。
 
顾铃
 
明,浙江仁和人。隆庆五年(1571年)由举人任赣榆知县,恤民礼士,招抚流亡,辟荒芜,建城楼,修学宫。
 
张朝瑞
 
字子祯,明,海州人,隆庆(1567-1572年)时,州有倭警,筑城。朝瑞请父率钱以助之。由进士任鹿邑县令,清理豪强侵地七千余顷。后升任金华府知府。岁饥,设法赈济,全活甚众。葺书院,拔腴田二千余亩,以赡师儒。考绩为当时清官第一,升任济宁宪副,兴水利,治漕河,有茂绩。后迁任杭嘉湖参政。及掌大鸿胪,奏《孔门传道录》、《禹贡本未》、《宋登科录》等多种著作。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卒,祀乡贤。
 
僧进公
 
筑庵朐山麓,日行市,敝衣垢,而薄暮则随五犬涉山巅。岁大旱,僧曰:我能致雨。已而果然,犬不复见。山巅有潭,人谓犬即潭之五龙也。尝往庐山,岁又旱,州人请之归,为说法致神物异鱼出水。及夜,闻庵外驰逐声,出视之,阴雨袭人,有一男子一妇人,皆白衣,礼僧求名。僧以善泽,善濡名之,忽不见,翌日大雨。《江南通志》。
 
释德征
 
字无相,淮安山阳人,本姓谢,名淳,幼失母,育于祖母,祖母与其父先后卒。德证素习儒,兼服贾,乃思尽弃其业,有出世之志。东游海上,登青峰顶,慨然叹曰:此岭可造三元宫,乃吾酬恩之所也。遂归,遍诀宗党,毁其家,庀材于瓜,仪,时万木浮江,不日达于海峤。人以为神。德证鸠工营建,随度为僧。不三载,而岩荒岛化为洞天福地。慈圣太后赐紫衣及佛经法宝,齐鲁诸藩岁遣使存问焉。时万历十六、七年(1589年),大饥,德证招集饿夫兴工代役,倍以金钱,活者无虑万亿人。节《云台山志》。
 
陈秉彝
 
明沭阳人。有异禀,问学博洽。由进士历官四川忠州知州,励清操,吏民畏服。后考绩赴京师,道过海州,卒于家。忠州人塑像附祀陆宣公祠。
 
刘正亨
 
江西省新淦县人,由举人知来安县。明隆庆四年(1570)家五品服调任赣榆知县,省邢讼,禁里甲扰民,修学校,建仓储谷,后升官去,卒祀名宦祠。
 
顾钤
 
    浙江仁和县举人。明隆庆五年(1571)任赣榆知县,入境察见百姓贫苦状,叹道:“此是久病之后奄奄一息之民啊!”于是诸方与民休养生息,平诉讼,严厉禁束吏役,节省各项费用,上疏请减免钱粮,招抚流移,给耕牛、种子、农具使垦荒田。又建城楼,修学宫,捐俸禄济贫生,亲自讲授课考。司、道交章荐其廉明,升监察御史,民为建生祠祭祀,卒祀陈顾二公祠。
 
徐慎思
 
    字君睿,赣榆县岁贡生。幼聪敏,能立颂千言不错一字。明万历十二年(1584)任浙江金华府浦江县教谕,善教士子,县人为立碑颂德。
 
樊兆程
 
字一鹏,江西省进贤县举人。明万历十四年(1586)任赣榆知县,见城里与西关、青口、分水等镇冷落凋敝,商人外迁,察知贪官污吏置陋规害民,遂手录裴天佑《鬻儿行》为座右铭,决心革积弊以苏民困。呈请淮安府批准,将贪污害民的里长刘世尧等治罪,定规章4条。
 
本县原额走递马20匹,驴10头,每年征马夫、草料银309两在官,又令里甲买马走差、甲长充役,每匹征“折干银”5-8钱,重征累民。今裁减马、驴各5匹,雇县城附近百姓喂养、服役、不得再征。
 
本县每遇新官上任,皆征银钱修理公署,里长、皂快和管修人员乘机敲诈、贪污。今定新上任官员买家具费标准,知县每人7两,县丞、典史、教官各5两,由工房购买;公署如有损坏需修,申请动支县衙公费,一概不许向民间征取。
 
按《赋役全书》规定,本县每年春秋祭祀银60两,乡饮酒银10两,公宴银40两,已在“一条鞭炮”征收在库,又令里长管办,不但重征,且使衙役借机勒骗。今将应办猪、羊委托屠户,其他杂物委托铺户,遇有公宴,估算所需,令礼房通知屠户,铺户送到衙门,当堂验收、按市价领银。所需器具,令工房领官银购买收管。
 
本县原先派总甲、甲首15名在衙前服役,又令民间买布帛、纸张、腌菜,额外征银800余两,衙门书吏乘机乱批,差役、里长仗势多征,可达10倍。今一律裁革,衙门所用物品,一律用现银购买。
 
所定4条,刻石立碑公告,如有吏役胆敢诈欺人财物者,准民随时告发,严惩不贷!
 
兆程又查得万历九年清丈全县额定土地9千余顷,而在册仅7139顷,每亩征银1751丝,高于125毫原额,知有豪绅欺瞒。八月十七日,呈请“正经界以杜影射,定等则以均田赋,查逃田以厘夙弊”。获准后,买纸印单,每户1张,限令据实填报地亩数,准免欺瞒之罪。于是,唐世杰等大户陆续报出隐瞒熟地2915.52顷,荒地800余顷。又恐各户有意多报,反致后果,委典史程潮、巡检张永祥、丁忧守制官朱梓、车可远、哨伍张智等人,立墩插标,逐段清丈复查,兆程则亲赴各乡抽查。最后查实全县共有土地10052.739顷,剔除潮淹和久荒垦地602.73顷,实有耕地9450.009顷,平均每亩征银1185丝,少征567丝,大大减轻了中下等户的负担。
 
万历十五年,樊兆程因全县只有4万余人,地广人稀,荒地甚多,召募百姓开垦荒地,设置140个官庄,分属夏家沟、夹山、净埠、苏家4总庄统领。又劝百姓自垦,每亩派银885丝,根据查实共自垦荒地1094.91顷,每年征银2钱余。是年冬旱无雪,万历十六年春大旱,河湖水涸,粮价腾贵,樊兆程开仓放赈,设厂煮粥养饥民,又支官银到外地买粮来平粜,贫民得以渡过春荒。随后捐奉禄建盐仓城、高店村、城子村、土山村(今属东海县)、王彪镇(今土城)5所义仓,劝民集资买谷8127.7石储备,委派年老公正乡民保管。乡民如有缺粮,去义仓借贷,俟夏、秋熟归还。
 
赣榆县城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王信所筑土城,年久损坏,高不及肩,上下如履平地,兆程莅任未久即谋营造砖城之策。万历十五年,淮徐兵备道副使、淮安府前知府陈文燧莅县视察,亦以无城可守为优,兆程即上筹资建城之法:“县南有40里艾塘湖,民于其中放牧,可酌收若干······”文燧认为可行,召耆老相商,众欣然允诺,文燧喜,以为砖城可筑。兆程即条议呈上,经府、道及南京批准,征民夫85人立窑5座,割湖草烧砖、瓦、石灰,至年底而足。万历十六年正月二十二日开工筑城,至万历十七年腊月竣工,用银938两,筑城墙周长671丈,高2丈,外挖壕,置迎薰(南)、拱辰(北)、瞻圣(西)3门和谯楼,东面无门,造谯楼名海宴,同时筑月城及其上2小楼,外城4角各1角楼,以哨官4员,民壮40人守城。
 
万历十八年,樊兆程又请准治理大石桥河和玉带河。大石桥河发源于吴山东麓,经大石桥村前,至兴庄疃入海。玉带河源于塌山(今作小塔山)东,绕县城半周,东南入海。两河上游皆为丘陵山区,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弯曲窄狭,又为潮淤,宣泄不畅。每逢大雨,山洪挟泥沙滚滚而下,至下游即泛滥为灾,青口镇北20余里,悉为泽国。樊兆程计划在大石桥村前筑坝,切断大石桥河尾闾,导河南流,至县城北与玉带河汇合,再导而东南,至宋家口入海。工方半,奉诏任南京工部屯田司主事,继任者不理,前功尽弃。直至万历三十八年,赣榆知县徐应元、海州判官署赣榆知县顾文诏,用兆程方案再治,河工才成。举人董志毅作《三公河记》,立碑河畔,以彰其功。
 
樊兆程之知赣榆,革积弊,惩贪酷,除冗费,均田赋以解民倒悬,恳荒田,浚河筑堤以兴农业;建义仓,设养济院,放赈、平粜以济贫民,修县志,建学宫,立社学以倡文教;筑砖城以防兵戎;建桥筑路以便交通;立坛庙以供民祝祭,五年无闲日,确乎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至其去职,县人感而立“去思碑”以作纪念,崇祯十三年(1640)又建贤侯遗爱祠以祭祀,赣榆百姓之爱兆程不可谓不深。
 
刘一全
 
陕西省周至县举人,万历二十一年(1589)任赣榆知县,为政宽平,轻邢罚,薄赋税,明劝惩,尤重文教,升官而去,民为立碑颂德,崇祯十三年(1640)入祀贤侯遗爱祠。
 
徐应元
 
北直隶沧州进士,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降任赣榆知县。到官释禁囚300余,裁冗役800余,革羡耗,禁包赔,清查黑地,减民正赋,岁省民钱千贯,建文昌阁、聚奎楼,修启圣祠,置学田百顷济贫生,以兴文教。三十八年(1610在)用樊兆程方案治理大石桥河、玉带河,在大石桥村前筑拦河坝,切断大石桥河尾闾,导中上游南下,至县城北与玉带河汇,再导向东南没,至宋家口入海,尚差300丈至海,因母丧丁忧去官。海州判官顾问昭权署县事,应元嘱其完成河工,文昭欣然应诺,刻期兴工,历4月而竣成,两河之水渲泄不阻。举人董志毅作《三公河记》,立碑河畔纪其功。
 
谢启廷
 
浙江会稽县举人,天启四年(1624)任赣榆县知事,明崇祯十三年(1640)入祀贤侯遗爱祠,事迹失考。
 
董宗扬
 
赣榆县人,崇祯间监生,性亢直,人若有过失,他必当面批评,无所容隐。善弹琴,喂双鹤,出入随身后。有客来,宗扬为弹琴戏鹤,谈黄帝、神农以前事。
 
王之荩
 
    赣榆县学廪生,年30余援徒拦头山麓,偶与僧语,遂有遁世之志。一日,集族人,拜辞祖坟,说:“人不应扰扰名利。”遂赴庐山,不知所终。
 
江之蕖
 
    字杜若,清南云台山今连云港市新浦区云台乡人,自幼好学,青年入泮,后为贡生。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海时流落镇江。内心常思故园,四下斡旋,联络同窗,奏请朝廷收复云台。经十余年之努力,深得杨肤功、郑三乐、江之雍、成天章诸好友的支持,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漕运总督帅颜保衙门呈上奏状,呼吁朝廷收复云台地区。帅督批转淮扬道以下各文武官员详复,后吏部侍郎哲尔肯吁复,题准开复。他上筹国计,下利民生,有与云台并古之功。有《复山集》二卷传世。
 
汪懿余
 
(约1633-1714年),祖籍徽州(今安徽歙县),于清康熙初年迁来板浦。初建作坊熬“老糖”为生,后改制食醋,他精明强干,心灵手巧,钻研制醋配方,醋质越做越好,酸度越浓越醇,食用只需数滴则醋香弥足,风味特别,故人们称之为滴醋。康熙十四年(1675年),汪懿余在自家作坊门口挂上“汪恕有”金字招牌,两边对联为:“恕心能及物,有道自生财。”从此,“汪恕有”滴醋在两淮一带叫响。当时任沭阳县令的诗人袁枚亲自来板浦考察,并在他的烹饪论著《随园食单》中推崇“以板浦醋为第一”。因之使滴醋名声鹊起,誉满华夏。近年来,汪醋连获“省优”、“部优”,其创始人汪懿余更受到人们的怀念。
 
徐维翰
 
巴县举人,崇祯八年(1634)任赣榆知县,十三年入祀贤侯遗爱祠,事迹失考。
 
陈际世
 
明五河人。崇祯十五年(1643年)任沭阳训导。勤敏训士,同知县刘士景殉城守之难。诸生李调元葬于东岳庙左,岁时致祀。教谕曹开显景其节烈,置碑以铭其墓。
 
张永延
 
赣榆县,清初任百夫长,马上两铁锏,重60余斤,步战用戈,重百余斤,流贼闻名远遁。顺治十四年(1657)八月,漕运总督蔡士英奉诏赴京被劫行李,召永延捕盗。永延年已60余,弛马擒获李二和尚,士英表其闾“勇镇一方”。欲赏官,永延以老辞,康熙二十五年(1686)卒。
 
吴恒宣
 
字来旬,清山阳人。或曰海州人。居板浦,幼称奇童。读书目数行下。后精谙占卜术,喜谈兵,善歌,自称青藤道人后身,曾上书陈战守事,应征为漕督崔应阶之幕僚。撰《郁洲山人集》、《云台山志》、《义贞记》、《无双记》等书。
 
袁枚
 
1716-1798年),字子才,号筒斋,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浙江钱塘(杭州)人,乾隆进士,1743-1745年任沭阳县知县。当时沭阳县境内“路有饿殍、哀鸿四野”。因此,他到位不久,就开仓赈灾,减免赋税,率民治水,筑有名的六塘子堰。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与耕夫、蚕妇、工匠、书生皆有交往,心系民生。百姓皆称他为“大好官”。乾隆十年,袁枚离任沭阳时,百姓夹道送别,洒泪话别。袁枚在沭阳县衙(今县政府院内)手植的一株紫藤,至今仍生机勃勃,被列为沭阳县重点保护文物之一。袁枚一生,历任沭阳、江浦、江宁知县,除了赢得贤名政声外,留下许多文学著作,有《小苍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和小说《子不语》。
 
张山人
 
1726-1798年),字子襄,江西人,终生未娶,貌若童颜。精通医学、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其叔父(新安镇红庙主持)引荐,来新安镇行医,医德高尚,登门求医者络绎不决。曾治一孕妇,分娩时,婴孩未娩出就“死去”。家人把产妇装入棺材,抬去埋葬。恰巧遇张山人,见其棺底漏出鲜血,问其详情,遂命抬回,开棺,张以金针刺产妇腹部穴位,婴儿娩出,产妇复活。当时震动全镇,传为佳话。张山人善治天花,治愈后,面部不留疤麻,去世后七十余岁。新安镇人民为了纪念他,由众多商民出资,在碧霞宫左侧其遗宅立“张山人祠”,塑像供奉。
原籍江西,后迁居新安镇。祖辈行医,张山人医术更精。凡有疑难病症,经他诊断以后,认为可救则用药,认为无救,他绝不下药。一天他在道前闲立,见数人抬棺经过,棺下滴血数点,即阻而问之。主家回答说是女人因难产而死。张山人说,这个妇女还可救,就叫抬回去。至家开馆出尸,用金针在女人脐下刺了两针,顷刻产下一个男孩,其左手中指由血眼两个,即张山人金针所刺。产妇也苏醒过来。还有一年冬天,山东某大官的儿子生病,便请名医,皆不识其症。就派仆人来到新安镇,跪请张山人前往。张山人到后,视其病,认为可救,救叫主家找来壮汉10名,大鼓10面。又叫人用棉被数床,盖在病人身上。叫壮汉尽力擂鼓,不一会儿,病人脸上出现了汗珠。张山人叫壮汉再擂,病人则大汗淋漓,顷刻病愈。众医惊讶不已,皆佩服张山人的医术。张山人乐善好舍,穷人治病,给不起钱的,他一律免费。年70因病逝世。
 
唐仲冕
 
字六枳,一字陶山,湖南善化人。清乾隆五十八年(1729年)癸丑科进士。嘉庆七年(1802年)知海州,到任后即登云台山祷雨,着力剿匪除霸,使民安居乐业。是年冬离任。次年再知海州,创建石室书院,并请准作试院,试毕仍作生徒肄业之所。嘉庆九年开挖甲子河,长1000余丈,以利通航、灌溉。后聘请翁咸封、许桂林、许乔林等名人,唐亲立纲目纂修《嘉庆海州支隶州志》32卷,体例精审,为当时方志名作。嘉庆十一年移知能州,后官至陕西布政史,三权巡抚事,入海州名宦祠。
 
李汝珍
 
字松石,号松石道人。原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于乾隆四十七年秋天,随其兄汝璜来板浦,居住在板浦场盐课司大使衙门。乾隆五十三年,李汝珍受业于经学大师凌廷堪,后于乾隆五十五年再次就学于凌。李汝珍前妻早死,娶板浦文士许乔林的堂姐为续弦,与“二许(许乔林、许桂林)成了姻亲挚友。故友来除嘉庆六年(1801年)至十二年在河南做过小官外,先后在板浦生活达30多年。
 
李汝珍“少而颖异”,“于学无所不窥”。他精通文学、诗词、音韵、经学、奕谱等多方面知识,甚至“旁及杂流,如壬道、象纬,篆隶之类,靡不日涉,以搏其趣······”。许乔林在《镜花缘》序中说他是“枕经菲史,子秀集华,兼贯九流,旁涉百戏,聪明绝世,异境天开。”他在海州地区采撷地方风物、乡土俗语以及古迹史乘,“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终于写出奇书《镜花缘》,并于嘉庆二十三年秋,在苏州首刻出版。
 
李汝珍在创作《镜花缘》的余暇,又编纂了《受子谱》。李汝珍善奕,并有一批棋友。乾隆六十年,他曾与其兄李汝璜、其弟李汝琮及沈桔夫、颜鉴塘等10人举行“公奕”《受子谱》则是他辑录的当时诸名手对奕的200余局。
 
李汝珍“于音韵之学,尤能穷源索隐,心领神悟”。他常与许桂林、吴振勃等人“纵谈音理”;他撰写的《李氏音鉴》于嘉庆十年基本成书,嘉庆十五年镌成初刻本。这部学术著作,在出版之前就有了传抄本,得到时人称赞。
 
李汝珍晚年生活穷困潦倒,他原打算将《镜花缘》一百回本“先付梨枣,再撰续篇”。然后,壮志未酬,“后缘”无着,于道光十年(1830年)去世,终年67岁。
 
翁咸封
 
字子晋,一字潜虚,常熟人。乾隆癸卯(1763年)举人,任海州学正12年。清代海州地理位置偏僻,水灾严重,贫穷落后,教育事业很不发达,翁咸封创建石室书院,亲任山长,挑选聪敏有为的青年给以优厚禀米,使其安心在书院读书。海州原来没有试院,生童要长途跋涉,到淮安参加岁科考试。翁在石室书院增建考棚800多间,请督学使者到海州来,主持岁科考试,书院兼作试院,一举两得。海州知州唐仲冕,是乾嘉学派的知名学者,翁作为唐的僚佐,他们经常在一起探讨学问,罗致、造就了一大批学者,为海州地区的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唐主修《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翁是编修州志的主要助手。嘉庆丙寅(1806年)五月,王营减水坝放水,海州平地水深数尺,翁受命救灾抚赈,成绩显著。翁咸封逝世于海州学正任上,道光甲子(1834年)崇祀于海州名宦祠。
 
吴振勃
 
1770-1847年),字兴孟,一字容如,号筠斋,祖居安徽歙县丰溪之南,故他晚年自称丰南居士。自他始迁海州居板浦空心街。他秉资聪慧,弱冠即工诗善书,甚为时人称道。35岁时方中举。道光十三年(1833年)以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与胞弟吴振瓤并称“板浦名士二吴”,尤以吴振勃名气为盛。他践履笃实,孝友志节。尝言“能言百事不如能行一事,外鹜声闻不如内尽伦常,待贵而扬亲于身后不如在生之菽水承欢,待富而济人之贫不如随时之量力薄助”。他体恤贫士,待人诚挚。,许乔林曾写道:吴氏一疏远的本家无后,家田逾千亩而为众姓多年冒耕,友人某看到振勃家生活艰窘,便出主意劝他出面过问,或许能收复地权产业,吴却笑着说:“彼吴与我家不是近支,故这田地并非我家产业,百姓分占,每户所得亦五几何,今废。
 
陶澍
 
1779-1839年),湖南安化人。清,嘉庆七年进士,道光十年(1830年),任两江总督,在任期间,曾两次亲临淮盐产地,周览查访,查明症结,决心改革盐政,遂废引改票,变引商为票商。“票法”施行后,商民称便,运销立畅,课收立增,挽救了当时淮盐的危机。此为当时清财经上的一大成就。这年,海属地区虽大灾,票法使得灶民与附近饥民都有所收入,魏源称赞陶澍废引改票“利国、利民、利商、利灶,为数百年所未有”。陶澍还注重教育事业,曾于板浦建敦善书院。
 
吴恒宣
 
字来旬,山阳人,居板浦,或曰:海州人也。幼称奇童,读书目数行下。长游太学,睥睨公卿间,人呼为狂生。居无何,忽精六壬奇门术,多奇中。喜谈兵,善歌。自称青藤后身,寿张民王伦之乱,上书山东巡抚徐绩,务战守十八事。后漕督崔应阶读其稿,叹为奇才,延入幕。崔公卒,郁郁无所遇,久之发病死。撰《郁洲山人集》、《云台山志》。晚年喜作传奇,今所传《义贞记》、《无双记》皆其笔。所得六壬书甚秘,或云恒宣在京师感奇梦,于慈仁寺肆上得之。新增。
 
董宗扬
 
赣榆人,监生。性抗直,人有过,辄面折之,无所隐。雅善琴,畜双鹤,出入自随。客至,为鼓琴调鹤,谈黄、农以上事,其高致如此。《赣榆县志》。
 
王之荩
 
赣榆人,廪生。年三十余,授徒拦头山麓。偶与僧语,遂有云栖之志。一日,集族人拜辞丘墓,谓:人一息尚存,当自为地步,扰扰名利,无为也。兄之采为江浦教谕,乃由江浦游江西,入庐山,不知所终。《赣榆县志》。
 
陈鸿寿
 
浙江钱塘县拔贡,著名书法家,清嘉庆十四年(1809)任赣榆县知事,县南大沙河年久失修,十三年遭大水,下游横决,知县周岱龄议浚,因资金无措未成,鸿寿莅任,首捐银200两,又募集600两,开凿小河口1400丈以分水势。贡生朱尧望改河名陈公河,作《疏浚大沙河下游记》,立碑河畔及纪其功。
 
袁垣
 
四川江津县进士,清道光八年(1828)任赣榆县知事,上任之初,遍历30镇,召耆老问民间疾苦,劝民孝悌力田,见学士问所治何经,多作劝勉。十二年(1874)因病去官。同治十三年(1874)二月入祀名宦祠。
 
刘清韵
 
1841-1915年),又名淑曾,字观音,号古香,海州人,清末女作家。6岁从师学习,爱好文学,18岁嫁秀才沭阳人钱梅坡。刘清韵著作颇丰,有《小蓬莱仙馆传奇》10种:《黄碧签》、《丹青副》、《炎凉卷》、《鸳鸯梦》、《氤氲剑》、《英雄配》、《天风引》、《飞虹啸》、《镜中缘》、《千秋泪》,还有《小蓬莱仙馆曲稿》、《小蓬莱仙馆诗钞》、《瓣香阁诗》等共24种。内容涉及街头巷尾,农家井畔、官场逸事,民俗风情,故事曲折,文笔纤秀,地方色彩浓厚。清光绪八年(1882年)沭阳发水,刘清韵家被淹,有14种传奇散失,仅存10种。光绪二十二年俞樾看完刘古香10种传奇后,大加推崇,杭州一带诗翁墨客争相传阅。《小蓬莱仙馆传奇》由上海藻文书社出版发行,俞樾作序。
 
李循雍
 
(?-1845),行九,人称李九,青口镇河南村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其六兄循礼与邻争地讼于县,知县吴蕊元受贿,令典史费长春押李六于狱。数月间,罄其资产不足应吏、役勒索,备受邢杖,悬梁自杀。李九痛其兄枉死,讼于州,不问。控于道、院,上下瞻徇,以为九本小商可以利诱,许以重金,九拒不受,控告愈急。官吏怒,设计害九。九知其意,伪为好言语应付,脱身赴京,挝登闻鼓,情辞慷慨,声泪俱下。都察院官员受感动,据辞上奏,得旨下江苏巡抚,巡抚下谳局。蕊元、长春赂承审官,责九健讼,施以酷邢,九不俱,身无完肤,气愈壮,词不少屈。既而以利诱之,不惑。其七兄与之同行,因两家资产荡尽,有所动,伏而耳议,九咬牙发誓:“虽死不悔!”
 
其时有候补郡守许涟在省,怜李九冤,想为平反无计。不久,按察使陈继昌至江苏,权巡抚,许知继昌清廉,可为李九伸冤,即将事故原委禀报,继昌亦知涟刚正不阿,委许涟全权审理。蕊元见状害怕,贿狱医害九。九病患脱肛,肠出数寸,狱官用针刺之,病重濒死,犹每日上堂听审,许涟着急,对九说:“案尚未定,病将死怎么办?”九昂头答道:“幸遇恩官,冤一日不伸,民一日不死!”许壮其言,将贪官污吏婪索毙命状全报巡按,继昌亲到庭讯问,案定奏上,罢蕊元官,流费长春,杀2名县役。
 
道光二十五年,李九胜讼返里,半道而死。灵枢归日,青口镇士民具鼓乐相迎,士农工商无少长皆赴其家吊唁,有兄弟不和者,相抱痛哭,誓生死不相负。
 
郯城县进士吴步韩闻其事,挥泪作《纪李九事》,艺人编为戏曲演出,观者如潮。后宣付史馆,传入《清史稿·孝义》。
 
王得胜
 
1825-1908),原名绪岳,更名得胜,字捷三,山东省沂州府兰山县王朱樊庄(今属江苏省东海县南宸乡)雇农王年的遗腹子。清道光五年(1825)二月十二日生,道光十三年随母赴卢沟村卢廷树家佣工,道光十八年雇为海州营守备秦怀扬家童工,以诚实、勤谨、灵俐得秦氏夫妇欢心。道光二十一年因病回家,入本村武馆习艺。道光二十六年到井店子村开武馆授徒,得免饥寒。道光二十八年娶日晒庄傅氏女,翌年秋赴黄县投军。道光三十年冬请假探家,借军马一匹,因妻病,私卖军马为医药费,但为时已晚,傅氏病殁。咸丰三年(1853)七月赴海州营投军,守备秦怀扬为更名得胜,字捷三,在剿匪和讨伐幅军陈玉标部战斗中有功,递次升任副目、正目、百夫长。咸丰六年三月,由秦怀扬举荐,赴江南大营报效,在六合、龙江、浦口等处数胜太平军,得赏六品军功牌。咸丰八年三月初七,清军江南、江北两大营合兵攻克太平军江浦县城,得胜率敢死队首先登城,为大军打开进城突破口,得“江南大营一只虎”绰号。六月,经钦差大臣德兴珂保奏,上谕赏戴蓝翎。七月,赏给外委牌礼。九月,秦怀扬以海州乡绅名义上疏,请派王得胜回海州团练钦差大臣袁甲三调王得胜赴安徽省参加剿捻军,在“克复”临淮关、凤阳等战斗中立功,晋级五品候补千总,回海州营听用。九月二十四日(116日),应赣榆知县方钧之请,率亲兵39名驰往救护赣榆县城。赣榆县城年久失修,城墙倒塌20余丈,部分参加城濠淤为平地,方钧调集民夫浚濠、修城未及半,捻军已至大沙河镇,得胜急令调牛车百余辆,土袋大批,堵塞缺口,令练勇防守,选壮丁千名,由知县统领,分陴巡守,又令城中老弱运送砖石,置于城头。分拨刚定,捻骑已至城外。得胜戒众呼号,偃旗息鼓,自己单骑出西门,立于紫阳桥头,捻军疑有伏兵,迅速退去。两日后,捻军复来,城墙已经修复。捻军架数百长梯攻城西北隅,得胜令民壮发砖石砸登城者,用利斧砍断云梯,又发火炮击毙其小头目1名,捻军攻势受挫。夜,得胜选勇卒缒城偷营,杀捻军百余名,掳获军器一部。翌日,捻军复来攻城,得胜、方钧和勇目王秀廷督众据守,相持7昼夜,捻军退去。
 
其时,青口镇全无守御,富商闻迅携细软避居海上。捻军进镇,取各商行部分物资以为军用,部分贫民趁机掳取布匹、糖、纸诸物。及至捻军退去,镇董周曰森与王得胜令团练挨户搜查,抄得18骡车存于山西会馆,令各商号认领。商品本无二样,商家无法指认,曰森以无主财产为名,赠予得胜。
 
咸丰十一年三月,经漕运总督王梦龄保奏,上谕赏得胜“戴花翎,以千总留漕河两标尽先拨补。”五月,幅军攻赣榆城,得胜、秀廷指挥团练据守,擒斩其小头目高三,幅军退去。六月,漕督委得胜署赣榆城守讯千总。十八日,(725日),得胜与周曰森督筑青口镇和安圩。七月,捻军至,圩半成,得胜、曰森率练勇偷营,捻军退去。八月初,和安圩筑城,高8尺,周长980丈,置4门,32炮楼。八月、十月,捻军再至,县城、青口镇有备,稍战即退。举人汪元恺撰《和安圩记》刻石以纪其功。同治元年(1862)正月,幅军袭海州,得胜率150人赴援,设伏取胜。是年,幅、捻合流,纵横于苏、鲁、豫、皖边界,朝命总兵陈国瑞围剿幅军,国瑞请准调王得胜效力,得胜以熟悉地理为由,自荐领先。同治二年二月,陈国瑞率军围攻幅军据点长城村,得胜首先突入,俘幅军主要首领孙化祥。五月,经漕运总督吴棠保奏,得胜以“海、赣、沂、郯肃清”功,加都司衔,以守备补用。
 
夏,幅军、白莲教(即文贤教)、长枪会军主要首领刘双印、宋继明、李成、张守义等率众两万余,退保邹县凤凰山白莲池山寨,清廷以御前大臣、忠亲王僧格林沁统大军往剿。七月二十九日(911日),清军发动总攻,陈国瑞自东南方攻击,纵火焚山,得胜先登寨墙中矛,血溢肠出,生俘幅首刘双印。文贤教首宋继明自杀,余众北走,被将军舒通阿擒斩数千,3支农民军灭亡。经僧格林沁保奏,朝命王得胜“以游击留漕、河两标尽先补用”。翌年三月,王得胜奉命招募3000兵成立得胜营,驻防清江、桃园两县,保卫漕运。五年(1866)十月,经漕运总督吴督吴棠保奏,上谕以王得胜“积年防剿出力,赏副将衔,以参将尽先补用。”
 
同治六年五月十二日,东捻军攻破运河长墙进屯东平县。六月二十日,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李鸿章奏调鄂、豫、皖、江、浙、直、鲁等军合力堵剿。十月二十四日(1119日)光(赖汶桄)率败军南下江淮,腊月八日(186812日)突破清军六塘河防线,率残部两千余骑突向扬州,遭得胜营堵截。十一日(15日),得胜在扬州城东瓦窑铺击毙赖文光乘骑,俘赖文光,东捻军亡。同治七年三月,经湖广总督李鸿章、漕运总督张之万合章保西捻军。六月二十八日(816日),西捻军在山东省荏平县败亡。同治八年二月,上谕“王得胜以提督记名简放”,七月署海州营参将,仍兼带得胜营。光绪元年(1875)十一月,奉两江总督沈葆祯密令,智擒江洋大盗李宝德,记大功1次,光绪二年正月,沈葆祯保奏王得胜:“胆力绝伦,堪胜提镇”。六月擒获“揭幅起事匪首赵庆安、张飞豹、郭殿扬,”加3级。光绪四年正月,受命统带淮北缉私炮船兼带陆上兵营。光绪六年二月,两江总督吴元炳保奏王得胜:“缉捕勤能,屡获枭匪,堪胜专问之任。”九年(1883)正月实授江西省南赣镇总兵,得胜轻装简从上任。光绪十一年七月上疏开缺养病,九月奉旨允准离任,赣州绅商士民夹道欢送,上“万民伞”,称得胜“明如镜,清如水”。
 
光绪十五年三月,因两淮不靖,两江总督曾国荃令王得胜统带淮北缉私水陆营,保卫盐运。光绪二十一年二月,日本军连陷旅顺、威海,沿海州县戒严。两江总督张之洞委王得胜招募海胜军8营,驻防青口镇。得胜奉命即率次子佐良、长孙怡华驰赴视险要。二十二日日舰至海州湾游弋,得胜率数百骑巡行海岸,昼夜不辍,张扬威势。二十四日,日舰退去。得胜整训海胜军,驻防赣榆城至青口镇一带。七月,圣旨委王得胜任陕西省州镇总兵,得胜以“旧病猝发”为由坚辞。九月,奉旨允准“回籍调理”,十月,海胜军遣散。
 
王得胜自任参将始聘师学文,退敌后以种花养鸟,练书法颐养天年,所书“一笔寿”、“一笔虎”已达书法家水平。光绪二十六年亲撰生平文立碑,训诫子孙“中正勤俭”。光绪三十四年正月二十一日病逝。宣统元年(1909)追赠正一品建威将军,生平宣付国史馆、在海州立专祠并附僧格林沁祠享祭。
 
王得胜一生娶两妻两妾,生11子,次子佐良曾任清资政院议员、民国陆军少将、海州军政支部长、赣榆县民政长等职。
 
葛心泉
 
1842-1908年),字润田,原籍江苏省沭阳县。12岁时随父母逃荒海州5城内定居。葛心泉自幼勤奋好学,14岁时即能写会算,街坊邻里都欢喜他。15岁时入义昌杂货站学徒,克勤克俭,善于服务,颇得同仁、顾客称赞。18岁时,应对有度,精于珠算,被新浦某大粮行丁老板请去帮帐,因其经营有方,对丁氏粮行的兴隆有一定贡献,丁老板即资助他自立门庭,另办粮行,并于海州城内西大街设立分行。自此声誉日高,家也渐旺,先后修建房屋100余间,购买良田100多顷,跻于海州“五大家”之列。
 
葛心泉发家后,一贯以“积善积德”为立身之本,悉心为社会造福,常舍家资济贫,并带头出资修建学宫、寺庙,因而博得“葛三善人”的美名。任海州积谷董事长,原积谷董事杨士英诬告其贪污,经沈云霈、刘坤—(清两江总督)秉公查核,以“无有事实”结案;“坤董之争”使葛心泉声誉日广,清廷派汪树堂题书“见义勇为”、“一门孝友”两块贴金匾额赠他,以示褒奖。
 
黄道传
 
字习斋,别号薪田先生,自号守拙老人。海州人。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生于书香世家,幼习儒学,弱冠赴海州直隶州试院,考中“府首案”后以禀生资格被选为拔贡,因深恶官场丑陋,故不愿为官,在家设馆课徒,其弟子遍及东海、赣榆、沭阳、灌云、灌南、响水等地,多为名儒硕彦,他被誉为海属一代儒宗。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九年(1890-1903年),历任海州直隶州教授,学正多年。其间于光绪二十四年,被朝廷钦封为五品奉政大夫,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兴学堂,次年,于石室书院(考棚)东建海州中学堂,他为首任舍监。
 
民国后,他隐居家中著书立说,著有《啸月山房诗文集》等流传于世。尚有诸多诗文因战乱而湮没失迹。民国6年(1917年)经江苏省教育厅长袁祖成推荐,任《江苏通志》采访主任,并兼海属四县(海、赣、沭、灌)分纂。民国1480华诞时,江苏省省长韩国钧题赠“朐痒硕望”匾额一方。
 
黄不仅文采精深,而且擅书法、书法以隶书、楷书见长,绘画尤以工笔山水最佳。至今,墟沟玉枕山东石壁上镌刻由他题写的隶书“云水荡胸”尚存,楷书碑文“大清光绪己亥季春下瀚,海州里人黄道传登此观海,时风卷怒涛,浪花喷雪,振衣千仞,尘障一空,遂勒四字于石壁,以为雪泥鸿爪之遗。·······”隶书结构工整,遒劲端庄,楷书洒脱俊秀,刚劲有力,此石刻被定为连云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他的绘画作品多为山水中堂、花鸟条山,海州书香人家多有保存,后多毁于战乱及“文化大革命”,
 
民国18年黄道传病逝,后葬于城东孔望山麓之朐山头。
 
胡性善
 
字道存,清,沭阳人。岁贡生。弱冠渡江从师,学成而返。其学以穷理为主,潜研于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元明诸儒之书。下帙讲授,以志节自励。邑中有文行者,多出其门。晚年迁居邑之南村,自号南村散人。
 
董国干
 
1848-1918),字才卿,生于墟沟,诰封中议大夫,思想较开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海州一带大饥谨,他在家乡放粮救灾,使许多人得以生存。在连云港早期实业开发方面,他协助沈云霈,做了许多实事,他亲自冒暑督工,在云台、新浦间筑长堤数十里。民国元年(1912年)经常有海盗袭扰墟沟一带,董国干个人出资昌练乡兵。是年冬,海贼袭击墟沟,董率众击毙甚多,使百姓未受损失。民国7年董国干去世后,在墟沟东门外建有“董老才卿遗爱碑”。碑为石置,亭柱上有白宝山、李鼎、杨光弟等人所撰楹联。
 
朱路
 
1856-1929),字任庵,东海县平明乡平明村人。10岁随父到同宗撂车沟朱德先家蒙馆读书。读书刻苦,聪明过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乙丑科三甲105名进士,次年授内阁中书,历任邮传部主政,后任台子少傅。中日甲午战争前后,曾两次出使日本。
 
朱路为人刚直,目睹朝廷腐败,于清末毅然辞官回乡,宁当清白老百姓。民国初,撤海州建东海县,继将东海县东境析置灌云县。朱路目睹东海丢掉海岸与大片沃土,渔盐之利一无所有,于是挺身而出,上书省督,力陈分县之不公。
 
朱路著有《东游内录》一书,其中有游徐福墓诗一首曰:
 
    徐福墓前春草生,飞鸟舍外晓雨晴。
 
    秦村岁岁作寒食,插遍花枝寻野程。
 
晚年在家赋闲,改写了许多民间流传的韵文、通俗小戏。如《秦香秒莲》、《秦雪梅吊孝》、《梁祝姻缘》、《皮秀英三告》等,为群众所喜爱。
 
龚守业
 
1857-1929),墟沟大巷人,家境贫寒,识字不多,但善雕刻,是个技艺高超的石工匠。年轻时,曾在墟沟清东海营炮船上当兵。勇猛善战,膂力过人。有一次,土匪头子刘大绕在老窖、墟沟一带抢劫财物后驾船逃跑,被龚守业、龚建业兄弟二人驾船追至临洪口截获,龚建业被土匪火器打伤,龚守业只身跳上贼船,把刘大绕抓起扔到海里,大获全胜,上司赏赐金牌一面。他善用火器,东海营士兵在北城、南城两地比武中均获第一名,后来在盐城千总调阅时又夺魁。因此,上呈封赐六品顶戴,此官有名无实,营中有事召集,便佩戴花翎应卯,事完回家,仍干石工营生。墟沟后大门棺材山东壁黄道传书的“云水荡胸”石刻,即龚守业偕弟龚士业刻于光绪已亥没(1899年)春。
 
李味辛
 
1858-1928年),名道心,灌云县东辛乡人。清光绪年间考中秀才,后在龙门师范就读卒业,为当时淮北盐区德望与才名并举的开明盐商。因捐资助学,造福桑梓,深受人们的尊敬和怀念。民国初年,中正精勤学堂改为精勤学校,李味辛出任校长。建校初期,百事待业,经费拮据,他毅然捐献出自己用巨资铺设和办学经费的困难。他勤于职守,事必躬亲,使学校得以发展。为提高教学质量,他以每月50银元高薪,特聘学识渊博的前清秀才、日本留学生章沦清执教国文、数学等主要课程,使学生学业大进,后毕业生多考入省立第八师范。考中八师的朱仲琴、东世德、邱鹤年3人,因家贫无里缴费,濒于辍学。他闻讯后,慷慨解囊,资助3人入学,一直至师范毕业。他热心办学,关心和爱护青年办子,在乡里有口皆碑。逝世后,教育家江问渔曾亲为题写碑文,以光美德。
 
张学瀚
 
1868-1940年),字百川,清海州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秀才。光绪二十五年被举为贡生。宣统元年(1909年)废科举办新学,张学瀚自筹经费在家乡新县兴国禅寺兴办蔚云学堂。张学瀚热心家乡的公益事业,民国3年,(1914年)家乡发生蝗灾,张亲自组织乡民扑灭蝗群,虫口夺粮,使乡亲免遭大灾,受到江苏省政府嘉奖。民国28-29年间,家乡大旱,粮食产量锐减,不少饥民断粮,张学瀚将家中存粮分给灾民,共度灾荒。张学瀚遍游云台山风景名胜,即兴赋诗,汇集成《云台导游诗钞》,著有《云台续志》和《红叶山房诗稿》。
 
卞赓
 
(约1875-1911年),字虞卿,清海州中正人。幼年喜欢练武,到处拜师学艺,苦练武功,中武举后,考中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会武状元。在紫禁城看守神武门,后被放任为两广参将,镇守广州。辛亥革命后,清帝逊位,卞庚吞金自杀。革命军政府广州大都督胡汉民予以优葬。
 
王同祥
 
1877-1911),字吉人,墟沟人,他醉心于清末维新运动,天天忙着举办地方公益。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和地方士绅于东街第藏庵(即现在的墟沟小学)内,办了一所经正小学,不久即告停顿。紧接着又于是年冬在墟沟南城头自家的宅院里自费办起了崇正小学,天天督促工匠打课桌,修教室,废寝忘食。这两所小学,即读教科书也读四书五经,介于新学与旧学之间。当时土匪猖獗,他又编练团练(一种地方武装),筹款购枪支,制服装,终日奔忙。清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二日清晨,有股匪徒300多人,由匪首顾某率领,劫掠墟沟,墟沟数十家被劫。王同祥率众击贼于北门外,不幸腹部中弹,后贼被团练击溃逃去。王同祥身负重伤,昏迷之中仍振臂呼喊杀贼。于十月十三日去世。是日,里人为王吉人树公立碑,碑文为“王君吉人死难纪念碑”,今碑仍在。
 
仲兆琚
 
1880-1915),行八,官河乡村人,幼孤贫,乞讨为生。13岁雇为灌云县匪首王某家童工,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拜“王太爷”为师入伙,甚得赏识,未久升为小头目,光绪二十六年离王家,结帮贩私盐,获利颇丰。某日,被盐防营截获,1盐贩被打死,仲八立即拔枪报复,击毙盐防营官兵各1名,投奔羽山匪首仲济端。仲八枪法极好,弹无虚发,英勇剽悍,机警过人,被济端视为左右臂。及至济端辞世,便继而为“总瓢把子”。于是,大开山门收徒,扩充嫡系力量,其得意门人有“钻天鹞子”高桂书、“电光眼”仲延全、“飞毛腿”仲三等数人。仲八谨遵“兔子不吃窝边草”的“祖训”,每次作案,必到百里之外,先派人侦知虚实,看好“水路”,布就“眼线”,突然而至,得手便走,干净利索,总不“失风”。
 
仲八从小听熟了梁山好汉杀富济贫的故事,很是钦仰,入绿林之后从不劫小户。某日,弟子顾修佃带队,“请财神”,抓了几个小户,仲八见状大怒,责打一顿,令其立即护送回家。于是造出口号:“一牛一驴种庄田,酒店油坊欠我钱”。立下规矩:“不许抢劫穷人,不许奸污妇女!违者,察之立斩!”侄儿敲榨涝枝子庄小贩尹某未逞,反被尹某设计勒死,仲八赏小贩10吊钱,安慰说:“不孝子不能给家乡做好事,反而作祟人,死有余辜”。仲八钱财来得易,出手从不吝惜,每逢穷人告帮,毫不犹豫,立时赏给。因此,仲八驻处贫富皆得安居,每有官府来剿,都能事前得到消息。
 
宣统二年(1910)冬,兆琚回老家,恰逢仲赤涧村仲八作案被告,捕快董龙领人捕兆琚入狱,署知县袁世猷严邢拷问,兆琚不动声色,坚不供认。腊月,袁世猷知误捕,令交保释放,练勇备相送,董龙前来赔礼,兆琚爽快地说:“你为公事,非为私仇,虽有小误,也是我命中注定该有此灾,我俩算是不打不相识,交个朋友吧。”
 
宣统三年秋,太和市上庄镇张家湖秀才张大憨被杀,赣榆知县曹运鹏不会办案,先拘大沙河镇土地神审问,次去城隍庙焚香求签,错捕末山匪首孙秩坠的五叔。秩坠打算劫狱救叔,找仲八相助,兆琚欣然允诺,遂分头串联。时值武昌革命军兴,清廷摇摇欲坠,经仲八、秩坠鼓动,苘庄湖吴兴山、欢墩埠孟昭远、夹谷山傅星怀、门楼河相公烈、瓦窑沟赵放烈、土城刘明杰、龙王庙王觉瑞、浦南陈永让、王西斗等揭竿而起,联庄树旗,四乡嗷嗷待哺饥民纷纷加入匪伙。
 
民国元年(19122月初,各路绿林齐集夹谷山孔子庙,公推仲兆琚、孟昭远为军政长、典史杨永太为民政长,张榜安民,开仓济贫。
 
知县曹运鹏在城头激战时,化装缒城逃往青口镇,致电民国江北都督府,声称易帜归民国,请求派兵剿匪复城。获准复城自效,令海州知事、前清漕标十三协统领何锋钰指挥。何锋钰率完字营围城,王佐良调防营求助,青口商团兵300为突击队。攻城数日,城中弹药将尽,推曹姨太与杨永太出面议和,何统领准予出城交械,退兵数里。221日,众绿林夜遁,被各乡团练邀杀无数,孙秩坠等毙命。
 
仲兆琚入城后搜集枪械,出城时军纪整肃,荷枪实弹,顺利退回羽山。后招安,任淮北总巡,驻沭阳县烂泥洪(今青伊乡)。民国4年“反水”,在攻打沭阳县某财主庄园时,被弟子顾修佃偷袭毙命。艺人编成鼓词《海氛传》(又名《仲八闹海》)演唱,听者甚众。
 
赵和尚、法号宜波
 
 1872-1948年),灌南县新安镇人(新安镇红庙当家和尚)。少时胸怀“学有所成、利济苍生”之志,刻苦钻研医学、针灸术。后来赴镇江金山寺受戒,深受精于医药的高僧所赏识,留寺两年多,得其精心传授。回庙后,在主持庙务中,对各科医术仍钻研不辍,精中医妇儿科,针灸等。尤以针灸术为最。常施以金针使很多病危者起死回生,人人称颂。1932年夏,新安镇霍乱暴发流行,宜波和尚毅然走出庙门,组织当地所有能施针灸的人救治病人,不分昼夜,不计报酬,使数百名霍乱患者转危为安,他对自己高深的医术毫不保留,乐于传授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