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连云港地方文献大辞典》征稿函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10 08:00:00

    为了充分反映连云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累,一项宏大的文化建设项目——《连云港地方文献大辞典》编撰工作即日起开始启动。本辞典是《连云港艺文志》的延续和扩展,是一部更系统、更全面、更详细地收录古今记述连云港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军事、教育、人物、金石、文学、语言、艺术、科技、宗教、宗族等方面内容的著作以及地域性综合类出版物的工具书。
       《连云港地方文献大辞典》初步估算约150万字,内容丰富,规模宏大。作为一部工具书性质的著作,我们将本着科学的态度,强调作为目录所具有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将把文献的历史资料性和地方区域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展现连云港地情的丰富多彩。整理和出版这样一部书是一个浩瀚工程,希望得到广大专家、学者和作家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征稿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收录时限
       上古至2015年底。
       二、收录范围和内容
       1、连云港籍(当代作家以现行政区划为准)作者及外省籍定居连云港地区的作者著、编、注评、校勘、增补、翻译之书。外省籍未在本市工作或定居的作者,其著作主要内容涉及连云港地区的也酌情收入。
        2、我市行政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民间社团出版的杂志和报纸,包括正规出版物和内部出版物。已经停刊的也在收录范围。
        3、我市境内的反映政治、经济、宗教、军事、教育、文学、艺术、天文、水利、农业、盐业等方面有史料价值的碑刻拓片。
        4、对有一定价值、一定影响的非正式出版的资料也酌情收入。如本市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学术团体所编印的各种文献资料;有关本地区的地方志、乡土志、山川志、行业志、地名录等历史性资料;以连云港市的地情和人、事、物为记述和研究对象的文史资料、人物传记;以及宗谱、族谱、回忆录、画册等。
        5、未出版但较为完整的个人日记(至少记录时间一年以上)、工作日记(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项)、信函、回忆录等稿本。
        三、辞条撰写要求
        1、每部著作、每份报刊、每份拓片文献均为独立辞条。每一辞条300-1000字。
        2、书籍辞条内容为:书名、题材分类、作者姓名、字数、出版社、出版时间、版次、印数、内容简介等,可加简要点评。同时发送一张该书封面照片。
        3、报刊辞条内容为:刊物名称、类别、创刊时间、终刊时间、历任主编、办刊宗旨、主要栏目、改版情况等。
        4、作者小传内容为:姓名、字、号、性别、出生年月、籍贯、职业、职务、社会兼职、所获奖项和荣誉状况等,同时发送一张正面免冠照片。
        5、以单位名义编写的书目,重点介绍书的内容。
        6、未出版稿本,写清书名、题材分类、作者姓名、字数、写作时间、内容简介等。
        四、截稿时间
        2015年12月31日
        五、通联
        地址:连云港市学院路水木华园C-2-1301
        邮编:222006           联系人:崔月明
        QQ:1144212171     电子邮箱:cym_100@163.com
        手机:13905134255

                                                            《连云港地方文献大辞典》编辑部

                                                                           2014年8月9日



                   《连云港地方文献大辞典》辞条样稿

 

         一、著作

        [道光]云台新志
        地方志。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谢元淮修,许乔林纂。清道光16年(1836)郁洲书院刻本;抄本。
道光十二年、十五年,两江总督陶澍两登云台山,奏改票盐之法,与僚属题咏碑记极一时之盛,且其时去崔应阶,吴恒宣《云台山志》860余年,其间有关于国计民生的地方史料数倍于前,于是元淮乃聘乔林纂辑《云台新志》。全书16门。卷首图;卷1恭纪恩荣;卷2建置(山海形胜、仙名异同、郡县沿革、裁复原委);卷3纪事;卷4山水(云台山、云台后顶及湖南诸山、湖北诸山、海中诸山、海、湖河浦泉、潭闸沟汪、堰坝、桥梁);卷6城村;卷7~8胜迹;卷9~10寺观;卷11物华;卷12票盐;卷13灵植;卷14金石;卷15艺文;卷16丛谭;卷17杂缀;卷18考证,卷末叙录(旧志,自叙)。前有陈文述等3序,修辑衔名,凡例。云台物产,向以食盐为主,但晚清经营纲盐的盐商或挪用公款,或拖欠盐税,盐价昂贵,私盐增多,税收大减。道光11年,陶澍奏准,只要交纳一定税款,不论士商,都可发给官票,允许运销食盐,书中特立《票盐》一门,分上、下两部分详论此事。云台山多古奇松,其睡松、蟠龙松比《洛阳伽蓝记》建中寺之千岁古树犹鼻祖之于远孙,编者仿元刘大彬《茅山志》例,设立《灵植》一门,为前此云台各志所无。崔应阶《云台山志》甄采逸文虽称典博,但滥载诗序、寿序、榛楉不剪,此则严加筛选,“文以景附”。全书虽洋洋20卷,但详而不杂,言而有据,是清代山志中一部创新之作。卷首图凡26幅,皆“粲名列眉,便于披览”,“足资济胜指南”。山志评论家曾称赞它“手持寸编,可赅全史”。

        [民国]赣榆县续志
       地方志。四卷/王佐良修,王思衍、蒋梦元等纂。民国13年(1924)铅印本。
全书分4卷,卷1图说、疆域、建置、山川;卷2民赋:户口、田赋、徭役、解支、蠲振、盐课、杂税,学校:学宫、学额、学田(附名宦)、乡贤、忠义、节孝祠、书院、义学,贡举:进士、举人、正贡、荐举、寿榜、学堂、例选、封荫,武备:警防、马政、驿递、兵事;卷3官师:表、传、人物、孝义、文学、艺术、隐逸、寓贤,列女:节孝、贞烈、贞寿题名、节孝忠烈传;卷4古迹:冢墓、金石、艺文、杂记;祥异、佚事。卷首附图有县境全图、分图、水道图。由江苏河海工程测绘所的两名毕业学生、赣榆县人吴岱生,管相思经过6个月的实地测绘后绘成。

        邓演达年谱会集
        年谱。樊振编著。300千字。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5000册。
        本书记录了我国民主党派开创者、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民主革命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邓演达,1895年3月1日出生至1931年11月29日被蒋介石秘密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的全部历程。年谱将数种资料会集为一册,涵盖了邓演达殉难后80年“邓演达年谱”研究的全部成果,并对各种年谱中的文字疏误作了订正,部分照片为首次公开,对邓演达部分手稿进行首次释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李小宁教授作序,前进英才基金资助。

        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研究(1927—1930)
        农工党史研究。樊振著。291千字。华文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3000册。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农工党早期历史的专著,全书以大量史料为基础,对1927年至1930年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建的历史情况,进行了详细记述,展现了农工党创始人邓演达及一大批革命者和国民党左派人士在大革命失败以后,继承和捍卫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组建第三党,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程。农工党中央办公厅主任游宏炳作序。

          二、报刊

        《连云港文学》
        《连云港文学》杂志是由连云港市文联主办、《连云港文学》编辑部编辑出版,是连云港市目前唯一一本有国家刊号和国际统一书号的公开发行的文学期刊。该刊前身是《群众文艺》。《群众文艺》创刊于1971年,为内部交流刊物。连云港市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主办,刘国华任主编。1976年转为市文化局主办,改名《连云港文艺》。1980年由市文联主办,1982年第3期改为《连云港文学》。1983年,经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和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公开发行,江苏期刊登记证第112号,邮发代号28—89。从第3期起公开出版和正式发行,1984年通过邮局向全国发行。1992 年,由季刊改为文学双月刊, 1998年,版本由原来的32k本改为16k本。至2005年12月共出版162期。。
《连云港文学》办刊宗旨:贯彻执行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放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开展健康的文艺评论,提倡探索创新和不同风格流派,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文化需求。立足港城,面向全省、全国,以扶掖文学新人、培养港城文学作者为己任,促进全市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推动全市文学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连云港文学》主要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故事、民间故事、影视剧本、文学评论,以及本地作者的美术、摄影、书法、篆刻等作品。
     《连云港文学》历任主编
      姓   名      任     期     时     间
      刘国华     1982年1月---1986年12月
      彭   云      1987年1月---1992年12月
      周维先     1993年1月---1997年12月
      刘畅征     1998年1月---2000年2月
      魏   琪      2000年3月---2005年12月
      杨   浩      2006年1月—2013年12月

       1995年,在江苏省首届“双十佳期刊”以及优秀期刊评选中,由周明亮设计的该刊物从353家参评刊物中荣获“江苏省优秀期刊”以及“江苏省期刊整体设计一等奖”第一名、期刊封面设计一等奖,从而跨入了全省期刊出版界先进行列。
在江苏省第二届优秀文学作品评奖中荣获小说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报告文学二等奖一项,散文三等奖三项。获奖档次在全省各市名列第一方阵。
        1999年7月上旬,《连云港文学》再获江苏省第三届优秀期刊奖。这是全省为数不多连续三届获奖的刊物,也是苏北唯一获此殊荣的文学期刊。
       1992年3月,张文宝、李惊涛在第一届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全省文学报刊评奖”中分别获责任编辑奖,1995年11月,张文宝在第二届省委宣传部举办的“全省文学报刊评奖”中再次获责任编辑奖;2005年9月获省“紫金山文学奖”编辑奖。
        1995年6月,在市文联成立15周年、《连云港文学》杂志行刊100期座谈会上,市委书记郁家树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市文联给获得首届连云港文学杂志“连云港文学奖”的作者颁了奖。

  三、作者

        樊振
       1972年5月生,东海牛山人,大学学历。鉴真堂二十二世。白石岭基督堂创办人樊家乐牧师嫡曾孙,博望香烟寺方丈觉爱法师侄曾外孙。现为农工党连云港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农工党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东海县机关书画家协会主席,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员。东海县政协第八、九届委员,农工党连云港市七大、江苏省十一大代表。个人藏书颇多,《邓演达研究概览》一书,对其樊氏图书馆(Fan's Library)有专题介绍。已发表《民主党派代表性问题研究》《宋庆龄邓演达海外筹组第三党始末》《农工党领导人提议策动福建事变》《毗尼中说白衣不得闻律》等研究文章30余篇,出版专著《邓演达年谱会集》《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研究1927—1930》等。参与编著《中国农工民主党与“福建事变”史料研究汇编》(农工党中央2012年版),独立承担主体部分100千字。曾获东海县首届十大道德模范提名奖、农工党中央前进论坛好文章奖、2007-2012年全国党史工作先进个人。

        许乔林
        许乔林(1775-1852),字贞仲,号石华。祖籍安徽,生于四川乐山县其父的任所。清雍正末年,其高祖许洪中、许德中兄弟俩弃文经商来板浦;其父许介亭做过乾隆年间的运河通判,著有《河防秘要》和《位卑言高录》等书。许乔林排行第二,与其胞弟许桂林被时人誉为“东海二宝”、“板浦才子二许”。乾隆四十一年(1776),许乔林随生母吴氏回板浦。乔林少年时即崭露头角,诗词歌赋无有不通。嘉庆五年(1800),仅25岁便“客两淮海州盐运分司通判邓鸣岗先生处授徒”;嘉庆十二年(1807),“乡试,中第六名举人”(《海州文献录》称丁卯科亚元);嘉庆十七、十八年,(1812-1813)为郁州书院山长;二十一年(1816),又“馆海州知州师禹门郡斋”;道光三年(1823)冬,48岁时出任山东平阴县知县,并且曾“以防堵功钦加京衔”。 
许乔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江淮学者,争出其门”,他在任平阴知县期间曾创办“云门书院”。因为官清廉正直,屡遭同僚嫉妒,故而无志于功名,弃官回板浦,致力于教书立说。任过板浦“敦善书院”山长。许乔林著述丰富,尤以方志为名。与唐仲冕纂修了《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协助谢元淮纂辑了《云台新志》20卷,主编《海州文献录》16卷、《朐海诗存》16卷,编纂了《票盐志略》14卷、《东平州志》32卷,与海州族人许调同辑了《板浦许氏支谱》;另外著有《球阳琐语》、《弇榆山房诗略》、《弇榆山房笔谈》等数10卷。在多次登山观海游历中,云台山石间也留下了他的许多诗词文赋。对《镜花缘》创作也有一定的贡献。李汝珍在著作《镜花缘》时,许乔林为其提供资料,成稿后,李汝珍还特地“送呈斧正”,并为其作了序言。

        刘清韵
        刘清韵(1841一1915年),女,又名淑曾,因出生时母亲梦见观音手持梅花,故又给她取了个小名叫观音,字古香,号东海女史,海州中正场人。
        刘清韵出身于一个盐商之家,她的父亲刘蕴堂是二品封鹾商,家业最盛时有盐池200座,土地200顷。富裕的家庭条件使她得到比一般家庭女孩更好的教育,当然这也和她父亲的开明有关,“以稍聪慧,爱而教之读”,加之她本人天资聪慧,很快就崭露头角。据说她一岁能言,二岁识数,三岁认字,四岁而能背唐诗、辨四声,很早就表现出很高的天赋。六岁时,她被送到家塾和男孩子们一起读书,到十二岁时,已是能诗善画、在当地小有名声的才女了。咸丰九年(1859),正值妙龄的刘清韵嫁给沭阳才子钱德奎。钱德奎,字梅坡,号香岩,多才多艺,是当地有名的才子,著有《谈易》、《国学丛书》、《宋词比较》等。才子配才女,这桩婚姻成为当地的美谈。婚后,两人相知相得,生活很是美满。他们经常在一起咏诗赋文,切磋技艺,并相互为对方的作品题诗品评,比如后来刊印的十二种小蓬莱传奇卷首均标明“古僮钱梅坡香岩校订”,刘清韵也为丈夫的书画作品题了不少诗。刘清韵后来总结自己的这段生活,很是满意,“来归外子梅坡,又以笔墨相怜重,人生遭际,可云无憾”。在这种长时间优裕闲适的生活中,刘清韵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有诗词、散曲,也有戏曲,她还为自己的书房起了十分雅致的名字:小蓬莱仙馆。其间值得一提的是,同治六年(1867),她随丈夫南游杭州,在紫阳书院听讲,并与著名学者俞樾结下师生之谊。其后,她还随丈夫到沭阳书院听讲,拜当地名士王诩为师。这些机会在当时对一个婚后的女性来讲,是十分难得的,它不仅扩大了刘清韵的视野,对其文学创作当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晚年随丈夫钱梅坡回沭阳乡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沭阳遇大水灾,刘清韵家被淹,有14种传奇散失,仅存10种。
        刘清韵一生作品很多,有《小蓬莱仙馆传奇》、《小蓬莱仙馆曲稿》、《小蓬莱仙馆诗钞》、《瓣香阁词》等共24种。内容涉及街头巷尾、农家井畔、官场逸事、民俗风情,故事曲折、文笔纤秀,地方色彩浓厚。 光绪二十六年(1900),俞樾作序的《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由上海藻文石印社刊印。5年后,她的诗词曲集也分别收入陈蝶仙所编的《著作林》刊印面世。但这时刘清韵夫妇的生活却陷于困顿中,那场洪水不仅冲走了她的文稿,也冲走了她的家产,因生活缺少保障,她再不能像先前那样安然地吟诗作画了。俞樾得知刘清韵文稿失落的消息后,很是惋惜,曾希望她“将淹没之十四种重写清本,以成全璧”,但刘清韵此时已没有重新写作的条件和心情了。宣统元年(1909),丈夫因病去世,这对刘清韵又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其晚年很是凄凉,生活窘迫,孤独寂寞,全靠亲友接济维持,“算开门七件,依然无着。这景况,看将来怎好”,这正是其愁苦心境的逼真写照。民国四年(1915),年已74岁的女才子刘清韵终于在贫困交加中走完自己的一生。
正因为刘清韵在文学上特别是戏曲方面的突出成就,后世屡有文章评述,像谭正璧的《中国女性文学史》、周妙中的《清代戏曲史》都将刘清韵列专节介绍,《历代妇女著作考》、《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中国戏曲志•江苏卷》等大型辞书也都将其收入,列为专条,散篇的评价文章也屡屡见于报刊。近年来,由于研究者的努力,在刘清韵的家乡陆续发现了不少珍贵的材料,如1987年,淮阴市文化局李志宏在刘清韵家乡发现了民国间刊印的《沭阳县钱氏族谱》,解决了学术界悬而未决的刘清韵生平、生卒年、名号等问题。1990年,李志宏又发现了民间传抄的久已失传的两种刘清韵戏曲作品《望洋叹》和《拈花误》,这样人们已能看到刘清韵的十四种戏曲作品,无疑,这对刘清韵的研究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

       凌廷堪
       凌廷堪(1755-1809)字次仲,祖籍安徽歙县。祖母为板浦许氏,祖父死后,其父凌昌来板浦外祖许世贞家经营盐业。凌出生在板浦,青年时曾习学经商不成,便发愤读书,常与板浦的一些有名青年学者登山观海,切文唱诗,如《云台二十四景》、《登谢禄山观海》等。并作《辨志赋》以明其志。凌廷堪推崇江永、戴震之学,“淹贯百家”、“博通经史,尤精三礼及推步之学”。终于大器晚成,而且成就卓越。著有《礼经释例》13卷,《通鉴翼胡》4卷,《元遗山年谱》2卷,《充渠新书》2卷,《校礼堂文集》36卷及《燕乐考源》、《陵阳读余录》等书。他的《杜经释例》与《燕乐考源》成为当时的权威著作,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还盛称之。
       乾隆四十八年(1783),凌廷堪游学京师,当时内阁学士、著名金石考据学家翁方纲见其撰述,大为赏异,翌年,凌廷堪在扬州与著名考据学家阮元相谈并交为挚友,后又到开封在河南巡抚毕源幕府中任了短期幕僚,当年冬回板浦省亲,于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李汝璜家认识李汝珍。乾隆五十三年,再回板浦,受李汝璜之聘,开馆授徒,李汝珍、乔绍侨、乔绍傅等均拜其为师。乾隆五十五年,凌廷堪35岁中进士,接着“中会榜第四,以歙县籍举京兆”。但他不愿为官,于乾隆六十年被任宁国府学(今安徽宣城)教授,移家住所。嘉庆十四年(1809)卒于歙县,年仅54岁。

       马仲殊
       马仲殊(1900-1958),灌云县伊山镇人。幼时读过私塾,民国4年(1915)考入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民国10年进入东南大学学习,积极参与新文学运动,用白话文作诗写文。民国15年,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岭南大学任讲师。民国16年参加创造社,在鲁迅先生的支持鼓励下,出版了处女作《周年》(自传性质,创造社丛书之一)。民国29年他的长篇小说《太平洋的暖流》问世,曾风行全国。 
民国29年起,马仲殊长期在上海的中学和师范学校任教,一边教学,一边创作。著有短篇小说《三太爷》、《李星》、《屈服》、《京沪线上》、《邂逅》等;长篇小说有《两难》、《一个中学生的日记》、《桃色的云》;译著有《大地》、《儿子们》(美作家赛珍珠所作);文学理论有《文学概论》、《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小说作法大纲》、《中学生文学》、《中学生小说作法》等。抗日战争期间,担任《前线报》笔政,以“老秀”笔名创作了诗歌、剧本。建国后,马仲殊担任上海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曾计划写作《鲁迅传》未成。1958年1月26日,马仲殊病逝于上海,年58岁。其生平被《中国文学家辞典》收录。

 

来源:连云港史志网http://www.lygsz.gov.cn/a/tongzhigonggao/2014/0810/2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