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文史资料
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作者:东海史志网   发布时间:2018-10-10 15:17:29

 

    摘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改革,是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基层的组织保证和政治基础,也是党的力量增长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以来,东海县委与时俱进,持续深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改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自我革新,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列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值此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总结其探索历程,对于完善新时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关键
---东海县基层党建改革40年的探索和实践
          张守忠   康宪利
中共中央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十八大新党章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加强新时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基层党组织工作”。 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各级党委和党组织必须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好乡村党组织的作用,把乡村党组织建设好,把领导班子建设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海县委在村级党的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持续探索和大胆改革,使农村改革发展与党建工作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快速发展并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行列。201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56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82元,比1978年增长117倍。全县农村党员人数由1978年的18026名,增加到2017年的27472名。东海县40年的村级党组织改革的实践表明,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和改革,才能有效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保持农村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大好局面。
一、推进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改革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大胆创新,是农村发展稳定的政治保证。
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是实现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政治稳定离不开工农联盟这个基础,经济稳定离不开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社会稳定离不开农民的稳定和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这些都同村级党组织的工作分不开。如果村级党组织不坚强,软弱涣散,村里的各项工作就抓不起来,抓不好,各种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就会随之产生,农村的稳定就会受到影响。基于这一认识,东海县狠抓村级党组织建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落实党的建设总要求,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的改革创新,把党建的目标传导到“神经末梢”、任务落实到“基层细胞”,聚焦人员、阵地、功能“三项建设”,构建“产业主导聚才、企业主体用才、部门主动兴才”的运行机制, 打造“产业党建联动区”特色党建品牌,为全县高质量发展厚植根基、注入动力、提供保障。
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的大队体制。到1983年初,东海县共有农村大队党支部475个。这一时期,县委带领社队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冲破了林彪、“四人帮”设置的思想禁区,进行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批判和纠正了“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思潮,着眼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使各项工作重新走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轨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开始恢复和加强,农村工作重点实现转移,为全县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1983年7月1日,东海县开始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实行政社分设。全县建立了23个乡人民政府,476个村民委员会和3560个村民小组。此后全县上下大力改革经济体制,集中精力抓发展,到2000年,村级经济已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发展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多业并举、农村居民家家户奔小康的新格局。1995年年初,县委以一号文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成立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制定《全县农村基层组织“五好”工程建设三年规划》,建立县委常委抓好党支部建设责任制。当年在浦南镇开展试点,经验被全国《基层组织建设情况通报》第71期刊发。
进入21世纪,东海县从传统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跨越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社会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全县乡村有20多万人走出家门从事水晶加工贸易等产业,有2万多人出国劳务。一批长年围着产业转、跟着市场跑的青壮年党员,虽然组织关系在村里,但工作地不固定,党组织活动难开展、党员管理难到位、党员作用难发挥。传统按村居住地设置党组织的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针对新的形势变化,东海县在村级党建方面大胆探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改革。
首先,变革传统的按村设置党组织的单一模式,尝试建立“产业党建联动区”。 2009年,县委把一些在县内产业相近、地域相邻、优势互补的若干行政村规划为“产业党建联动区”。通过在“产业党建联动区”内构筑“联动区党总支--村党支部--专业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发展与稳定责任区”基层党组织管理模式,并围绕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党员致富责任区”“党员专业户挂牌经营”“党群共同致富联合体”等实践活动。目前,全县已建立水晶加工、设施蔬菜、高效草莓、鲜切花卉等“产业党建联动区” 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105家。实践证明,构建以产业链条为主线的组织设置体系,实现了农村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的联动互促、有机融合,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这一做法先后得到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巡视组、省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市委领导的充分肯定,《新华日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专栏予以专题报道,《连云港日报》以头版头条进行宣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其次,投资建设新农村服务中心,拓展村级党组织阵地建设。2006年开始在全县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三新”党建工程。把村部建设成为新的农村党群服务中心,先投入760万元在60个村开展试点。目前,全县已累计投入近亿元全面完成了346个村的新农村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并从“建、管、用”方面评星定级挂牌,努力打造成党员服务中心、科技培训中心、为民服务中心、文体活动中心、民主议事中心,楼房率达73.6%。连续多年开展新农村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集中整顿,按“九室两超市一广场”标准,合理设置功能场所,健全基本制度,规范制度上墙,先后完成238家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2017年,全县又投入资金60万元,为246家服务中心统一配备了高清电视和机顶盒。不仅一举改变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后一度出现的空壳村和无村部办公室的现象,而且变“有阵地”为“优阵地”。
第三,建立和完善了基层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基层机构生存问题。十八大以来,东海县县乡财政每年设立专项经费并及时拨付用于村级基层党建工作,乡镇也相应配套设立党建专项经费。现在,全县共设立党建专项经费1200万元,为民服务专项资金300万元。经费主要用于阵地提升、党员教育、党务工作者培训等,有效保障了村级党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转。同时,严格落实“一定三有”政策,对村干部的薪酬保障体系进行改革,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标准确定村党组织书记基本报酬,统筹解决其他村干部报酬;落实离任村干部生活补贴及正常增长制度,建立在职村党组织书记年度保险补贴制度,对任职满25年的,由县级财政每年每人补贴2000元,任职每增加1年提高200元标准。
二、加强村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全面提升沟通协调能力,是确保党员群众社会稳定的核心。
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是直接系到党和国家盛衰兴亡的重大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要做许多方面的工作,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切实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为此,东海县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不断加强村级党组织的建设。
一是率先在全市开展党支部升级达标活动。1990年,东海县在全县1446个党支部中开展升级达标活动。其中336个二、三类党支部升入一、二类支部。57名机关干部进驻48个后进村常年帮助工作,年底有9个后进党支部成功转化为二类党支部。这一做法得到连云港市委肯定,并在东海县石梁河乡召开村级组织建设座谈会进行专题研讨。1996年,东海县推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责任制,由县委常委每人挂包1~3个先进村和1~3个后进村作为联系点。结合党支部换届工作,制定并实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规划,每年根据党建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评出党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对排出的不稳定村,选派县乡机关干部驻村任第一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帮助村里做好稳定和发展工作。在乡村干部中广泛开展“连民心、办实事”活动,密切了干群关系;在乡村两级开展争创“五好”村级党支部活动,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是深化“党旗飘扬在基层”主题活动。村级党组织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活动,以创新打造服务品牌,积极为群众办实事。比如,在提升残疾人关爱水平、贫困家庭学生营养保障、留守儿童放学托管等民生方面聚力作为,不断深化“党旗飘扬在基层”的品牌内涵。2013年后全面推行“双卡问需,一线联动”工作法,平均每年发放“点题服务卡”“党员联系卡”11.5万份,为群众办实事好事3800余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3620多个。此做法得到省委书记罗志军的肯定,并批示总结推广。2015年以来,县委结合项目建设,开展“党员爱心光伏”行动。以“党旗飘扬在基层”主题活动和屋顶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为依托,综合利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在5个乡镇13个村先行试点后逐步推广,为贫困家庭送去光明和温暖。
三是抓好村级“三务公开”。东海县从1990年开始,对各乡村先后制订了《村民委员会工作细则》《村民议事规则》等,统一制作了《党支部会议记录》《民主生活会记录》等12种台账,分类建立4种簿册,目前,全县农村成立了3400多个村民议事组和决策参谋组,设立了528个公开办事栏,对村务实行公开公示制度。1998年,县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意见》,进一步促进以村务公开为重点的各项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落实。2004年开始试行村级“三务公开”和“民主监事会”工作,并于2005年2010年,试点建立健全以“三务公开”为基础,以群众监管为主体,以党内监督为主导,以组织监督为支撑的“三公开三监督”工作机制。
三、把富民作为主题,不断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农村改革也给农村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的任务,给村级组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不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本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原来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格局,要求村级党组织必须把工作直接做到千家万户,带领农民发展经济,并为他们办一些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的实事。二是农村产业结构起了变化。过去基本上是单一的农业经济,现在是农副工商运建服各业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村级组织既要管好生产经营,又要搞好流通服务。三是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员由过去比较集中变为相对分散,农村流动人员多了,这就要求村级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管理制度和办法。因此,村级党的组织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东海县努力加强农村广大村级党组织自身建设,在调整组织设置、典型带动和改进工作方法等方面积极围绕富民作文章,有力促进了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第一,东海县始终把富民作为基层党建的鲜明主题,紧抓重点任务和关键要素,实现党建与脱贫致富互促共赢。从2009年开始实施新一轮“强基富民”行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出台关于创建全县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典型的意见和文件,在全县打造50个党建示范点。2009年4月20日,习近平副主席视察薛团村基层党建示范点,给予高度评价。多年来,全县先后打造石梁河胜泉村的葡萄、黄川镇新沭村的草莓、石榴镇讲习村草莓等5个合作社党组织示范点;推广区域统建经验,在双店镇设置6个片区党组织,推动区域整体发展。打造“一线三型”示范板块,培养安峰镇山东村等农村“富民型”、牛山镇和平社区等城市“服务型”、晶海洋半导体等企业“双化型”示范典型100个。在“产业党建联动区”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全县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扩大到16万亩,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各类农产品品牌总数达112个,通过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0个。桃林镇北芹、顶湖等5个村建立精品蔬菜“产业党建联动区”,使设施蔬菜面积从2008年不到200亩拓展到2009年近10000亩,主产品西葫芦亩产达2万斤,亩均收入3万元以上,直接带动2000多户农民发家致富。
实施“村村联帮”,56个先进村“一对一”帮扶薄弱村,新上致富项目210个,打造村庄综合环境整治示范区16个,完善民主管理制度62项,18个后进村全部转化升级。坚持“一诺两评”制度,组织村干部年初公开承诺,定期接受上级党委和党员群众考评,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在行政村全面设立驻村工作室,完善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常态驻村、全程代理服务等制度,配套实施村干部工作考核,着力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人民日报》《新华日报》先后报道。
第二,组织党员干部领办发、创办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吸引广大农户积极加入,通过“支部+合作社”的方式,引导农民有序进入市场。目前,全县已兴办的专业合作组织达122个。
第三,搭建党员干部作用的平台,让党员干部在加快产业发展、助农共富中做表率当先锋。广泛开展“设岗定责”、深化“双扶双带、发展富民”活动,每年开展创业就业技能培训达20000余人次,争取各类扶持资金2000余万元。搞好党员“亮身出牌”活动。县里投入5.7万余元,发放党徽3万个、“共产党员户”标牌2.7万个,使农村2.96万名党员人人能亮身份、2.68万个党员家庭户户可挂标牌,增强党员干部的荣誉感。
四、加强村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改革,是党的力量增长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海县注重从产业带头人、致富能手中培养发展党员,从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经纪人、土专家、务工经商群体中选拔一批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担任支部负责人和村干部。不仅壮大了党员队伍,而且优化了党员构成,有效破解了农村党员老化、干部近亲繁殖等难题,进一步强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整体活力。目前,全县农村党员人数比1978年增长了52.4%,新发展农村党员中产业带头人、致富能手占85%。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年龄结构等都得到了很大优化。
第一,选优配强。拓宽选人渠道,从优秀退转军人、返乡创业党员、优秀党员大学生村官等群体中,先后选拔26人担任村书记,目前全县“双强双带”型村书记达325名,占总数的94%。对村级后备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三荐两考”等方式,推选建立698名、村均2名的后备人才库,实行跟班锻炼、动态管理、适时使用,不断增添基层干部源头活水。
第二,培训育强。落实好“百千万农村干部人才培训工程”和“村干部三年素质升级工程”,每年培训100名村党支部书记、1000名村干部和10000名农村实用人才。
第三,加强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管理。实施大学生村干部“12345”培养管理工程:即出台一套管理办法,组织华西和淮海工学院屋两期培训班,实行定位培养、定时教育、定期考核的“三定”管理制度,形成“选优、育强、留住、用好”的管理机制,通过建立大学生村干QQ群、办理政务通、成立“绿韵”通讯组、定期召开座谈会、在东海组工博客开辟专栏搭建五种交流平台。在全省创造了管好用好大学生村干部的“东海经验”。2009年,中央六家媒体对大学生村干部工作进行了联合采访,被《新华日报》等报刊重点推介。  
作者单位:东海县党史办公室
联系电话:0518—87215082 13851218028
电子邮箱:dhxinyun@sina.com
通讯地址:江苏省东海县晶都大道行政中心
B113-5   东海县党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