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宣传教育 > 文史资料
口述史:从两口大锅到“苏北第一”——我创办东海县牛山镇第一家镇办集体企业
作者:东海史志网   发布时间:2021-12-28 09:47:57

 

口述人:周兰先(1934年2月出生,1969年至1983年任东海县牛山镇针织厂厂长)
记录人:康宪利(东海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
记录时间:2021年12月12日
1959年我在县属企业东海县水晶厂上班,1962年摊上企业职工下放,回家成了牛山镇的居民。1969年6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下放职工允许回厂上班,我就又回到水晶厂报到上班了。过了几天,厂领导对我说,牛山镇革委会对你另有安排,不让你在我们厂干,你去找一下。当时,牛山镇革委会副主任王帮军找我说,“现在全镇还没有一个厂,你家父亲以前开过染坊,我给你安排两个人,带着他们去办一个染坊,地方由你选。你是我们镇的党员,同意不同意都要干,这是组织安排。”我虽然不情愿,也只好服从安排了。
党委安排的两个人,一个是会染布的师傅姓董官生,原先在火车站附近染布,还有一个姓解的女人,做会计。我在菜市街东头(现在老水晶城的路北工商所宿舍楼)靠近十字路口的位置上,圈了一块空地,在露天地里支起两口大锅,用来煮染料和漂布,又埋了几根竹竿,作为晾布用。就这样我们3个人白手起家干了起来。镇上也没给我们盖屋的钱,我们每天染布的工具和材料也没地方放,就和边上的工商所领导商量,晚上把东西放在他们的仓库里,第二天再拿出来用。苗所长看我们不容易,就答应了。
开始时,我们就是在路边收布,主要是当地居民和附近农村群众赶集时送来的白布或旧布,染成天蓝和深蓝色,由于是露天干的,下雨下雪天就不能干了。
那时我还年轻,家里小孩都上学也顾不上。我们两个女人和董师傅一起收布,一起染布晾布。大集的时候人最多,四天一个大集,一天的营业额能有200元左右。
就这样,辛辛苦苦干了一年,积攒了几千块钱。我们就在原地盖起了四间大屋,再也不用怕刮风下雨了。由于我们染布的色泽均匀,还不掉色,生意一直很好。我就又招了两个小伙子,业务从单一的染布,增加了染线、印字。同时,把染坊的名字改为印染厂。
1971年以后,我看穿的确凉等化纤布的人越来越多,来染布的人有所减少,就想着要上新的项目,厂子才能发展。有一个叫陶文娟的人,经常来染布,她是县棉织厂的工人,闲聊时说,“棉织厂生产布匹忙不过来,厂里有5台花带绳机买到厂里就没用,你们不如买过来,搞加工。”我一听,马上到他们厂联系,全都买了过来,开始加工生产花带绳。当时是计划经济,原料和销售都要有计划,经过努力,县百货公司负责我厂的棉纱供应,产品也由他们负责批发销售,我们安排两班倒生产。当年销售达到30万元,厂里的职工人数也增加到11人。
1972年,县里安排棉纱计划的时候,有人说,现在你们厂叫印染厂,不如改成针织厂好。我们就到工商所,把刚叫了一年的印染厂改为针织厂。当年产值10万元。尝到了棉针织品生产加工的甜头,我就确定了厂子以民用针织品生产为主的发展方向,一个新项目接着一个新项目的上。1972年,上了一条棉绳机生产线,生产棉线绳。1975年,上了一台合线机,生产民用棉纱线,同时利用原有的染布技术将白纱线染成各种颜色。1977年,用无锡钢材厂计划钢材指标换购15台套手套机生产线。
当时正是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轨时期,市场上对民用针织品的需求很大,我们厂子就开始以发展民用针织品的加工为主,从圆线绳的生产,增加了棉线绳、棉纱线、松紧带、棉手套等产品的生产,企业开始大发展,成为全县乡镇企业发展的先进典型。
到了1978年,全国改革开放以后,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的好,许多都是搞针织品生产的,和我们有业务联系。为了发展也为了培养青年一代,我带着厂里的年轻人到上海、苏南等地的企业学习技术,购买设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1978年,我们从上海市针织厂购置3台圆筒机,准备生产棉毛衫,没有技术,我就托睢宁县人事局的王学莲,找到上海的退休工人孙师傅帮助我们厂调试机器,培训职工,很快就投入正常生产。
1980年,带着职工去淮阴学织毛衣技术,并购置毛衣机10多台套,开始为外贸企业生产加工羊毛衫1982年5月,又投资10万元对原有设备进行更新改造,添置编织机30台先后开发绣花、提花、编花、纹花、贴花等新工艺,用于生产羊毛衫、睛纶衫、棉毛衫等,年产值80万元创利4万元。全厂职工人数达110人。
1983年,我制定了一个企业发展十年规划,一是把发展目标方面的出口加工上。二是扩建新厂。由于原有场地太小,已不能满足企业新上设备的要求,经镇党委同意,我选定菜园巷的一块地块,开始筹建厂。三是培养年轻骨干作为企业后备领导,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当年,镇里调我担任镇企业公司副经理,负责指导全镇企业发展,经我推荐,由我一手带出的年轻人担任厂长,带领厂子继续发展。到2005年时,全厂职工956人,年生产能力由最初的100万件发展到800万件。成为苏北羊毛衫出口量最大、潜力最大、有自营出口权的现代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