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印象晶都 > 东海风情
关于《姐儿溜》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1-31 23:04:26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我受命编修《连云港市曲艺志》。东海县的一位朋友送来一篇“马陵山下《姐儿溜》”的短文,引发了我的兴趣,便将文章编入志书“轶闻传说”部类。文章讲的是东海县马陵山地区,土地贫瘠,交通闭塞,自古是个穷得叮当响的地方。但穷归穷,人们的精神生活倒也别具一格,他们个个爱唱一种叫《姐儿溜》的民歌,用当地人们的话说,要“图个穷快活”。因此当地流传一句民谚曰:“一溜山边泉儿头,小媳妇大闺女爱唱《姐儿溜》”。

“溜”是顺嘴的意思,“姐儿”是个人名,这里还有一个凄婉的传说。据说在隋炀帝下扬州时,路过马陵山,听到附近人们爱唱的一种小曲儿悦耳动听,便命当地官员找个姑娘前来唱曲儿取乐。官员不敢怠慢,便找来当地优秀歌手马姐儿前来唱曲儿。隋炀帝听罢心血来潮,便下令马姐儿进献三百六十首淫词艳曲为他解闷,否则就将全村百姓满门操斩。

马姐儿一生洁好,岂肯编唱这些货色?但为了拯救全村乡亲的性命,便狠心编写淫词,编完后她羞愤自尽。当地百姓为了纪念马姐儿,把当地流行的小曲儿统称叫做《姐儿溜》。这虽是民间传说,但当地群众爱唱《姐儿溜》却是不争的事实。

两年前为申报《姐儿溜》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我们去东海县李埝乡采风,拍摄录像,所闻所见不由使我大为惊叹:在一个偏远的场院里,这里的老人们无论男女,几乎都能随口唱上几段《姐儿溜》,旋律优美流畅,音色质朴天然,如同走进一片原生态民歌的乐土。听当地文化干部介绍,《姐儿溜》所属的民间曲牌有一百多首,当地群众最爱唱的是《房四姐》的故事。

《房四姐》是当地流传的长篇叙事故事,该歌词分为16252节,共1008行。因演唱时每节唱词都有“连哩罗”三个衬字,故这个曲牌的名称便叫“连哩罗”。

在我国流传的民间长歌中,汉族的长歌是比较罕见的。除了苏南、浙江一带《吴歌》中的《五姑娘》外,上世纪80年代东海县的文艺工作者们在马陵山地区搜集采录了长歌《房四姐》,引起了省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时任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马春阳先生曾著文说:“《房四姐》这部打破苏北无长歌的千行歌卷,叙悲欢离合之事,抒喜怒哀乐之情,哦咏酣畅,语言质朴,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据李埝乡几位民间歌手介绍,《房四姐》在当地流传久远,他们自幼从先辈口中学唱,然长歌起源的年代尚不可考。但有研究者认为,从《房四姐》开头唱道:“黄河南,十三乡”来推断,此歌流传应在南宋时期宋兵南下黄河决口后,当地所存黄泛遗址依稀可见。

长歌内容为村姑房四姐听从父母之言,嫁给书生于克久,虽说夫妻恩爱,但于家对当初房家索礼太多耿耿于怀,公婆及姑嫂泄愤于房四姐,对她百般刁难虐待。房四姐虽说处处忍耐,但最终还是被逼悬梁自尽。不巧有歹人夜间掘墓盗财,竟然使房四姐得以复活。从此夫妻二人离开于家,身住寒窑立志自食其力,最终苦尽甘来。

长歌分巧姑、提亲、出嫁、成亲、磨难、诉苦、刁难、省亲、相助、遭陷、求救、薄命、凶信、斗邪、哀怨、重逢16章,每章长短不一。据介绍东海县马陵山地区能唱《房四姐》者上万人,但能唱全16章词的屈指可数。李埝乡高山村有位高兰彪,今年65岁,他幼时听祖父演唱《房四姐》,不仅上口学唱,少年时便留心收集,将收集的唱词记在一个旧账本上,“文革”期间这部手抄本不知流落何方。直到上世纪80年代,高兰彪重新燃起了整理长歌《房四姐》的愿望,他只身三下山东郯城、临沭等地,行程数百华里,终于找回了当年失落的手抄本,又经补唱、整理,完成了一部完整的《房四姐》手稿,1988年在《连云港文学》全文发表,后由东海县文化局结集出版。东海县的朱守和、徐福松、高建立等为此做了大量工作。

《姐儿溜》中的长歌《房四姐》是苏北地区迄今发现的唯一一部汉族长歌,除了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艺术上也有许多可取之处。它爱憎分明,歌中塑造了十多位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语言通俗流畅,加之长歌成功的运用了比兴、排比、呼应等结构手法,使之在民间历代传承,经久不衰。

口头传统文学在我市有着独特的丰厚资源,文化部最近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中,我市民间文学《徐福东渡传说》榜上有名。虽然我市已有四个民间文学项目入选省级“非遗”保护名录,但仍有许多相关代表作如赣榆县讲述公元前500年孔子相鲁会齐侯的《夹谷山传说》,东海县讲述鲧、禹父子治水的《羽山传说》,海州区讲述孔子登山望海的《孔望山传说》,连云区流传的陶叶明的相关传说,以及东海县、海州区流传的关于卫哲治、吉稿、苗坦之机智人物的系列传说等,无不内涵丰富、流传广泛、知名度强,亟待我们加以申报和保护。

 

 

 

(摘自〈连云港史志〉,作者:易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