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印象晶都 > 东海风情
唢呐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2-16 21:38:09

 

 

 

海州鼓吹乐是指流传在连云港市及周边地区数百年之久的、以唢呐为主要吹奏乐器的民间音乐形式。

唢呐俗称“喇叭”、“乌哇”,是我国十分流行的一种吹管乐器,也是鼓吹乐的主奏乐器。据《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一书记载,唢呐自明代正德年间(1516-1521)已在我国普遍使用,故明代的一些典籍中多有记载。如戚继光(1527-1587)在《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记述:“风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可见那时的唢呐广泛用于军队之中。明代王圻编著的《三才图会》中,将唢呐的形制和功能记叙的十分详细。明代诗人王磐有一首著名的散曲《朝天子•咏喇叭》:“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更是描绘唢呐的绝妙词章。王磐自号西楼,江苏高邮人,他在散曲中描述的那种“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正如实记述了明代唢呐在苏北地区运用的实况。唢呐在连云港地区的传布也可追溯至明代。据明代隆庆末年成编的《海州志•卷之二》“风俗”中记载:“十数年者,然居丧不按家礼,丰酒食、具鼓吹,以待吊客,多妆绢亭,广搬彩戏,以相夸诩……”相似的内容,清代《嘉庆海州直隶州志》中也有记载。文中的“具鼓吹”,具,备办之意曰鼓吹,即以唢呐为主的民间乐班。

上述文字记述了唢呐除在军队、官场迎来送往的作用外,还广泛运用于民间丧事,事实上民间的婚、丧、寿、礼等各种风俗中,都离不开唢呐的吹奏,而且在各种婚丧礼仪中,每个关目应该吹奏什么曲牌,都形成了约定俗成的习俗。灌云县下车乡民间唢呐艺人杨家岭还珍存了一份上辈艺人传下的唢呐工尺谱,为清末毛笔抄写,28页,共记录了30多首传统唢呐曲牌,多为民间礼俗所用。

民间鼓吹乐还用于各种民俗节庆场合,如民间的庙会、灯节、欢庆等活动,都有鼓吹乐班吹奏助兴。鼓吹乐也用于一些民间祭典仪式,如我市赣榆县举办徐福节的祭祀活动中,就有各种型号不一的唢呐,其中有的唢呐长达丈余,由二个人抬着行走吹奏,名曰:“大号”。唢呐也是戏曲、歌舞演出中常用的木管乐器。鼓吹乐在连云港地区十分流行,民间乐班林立。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及市区都有沿传数代的唢呐吹奏乐班。

如东海县安峰镇许家鼓吹乐班可追溯至清代康熙末年的艺人许鉴卿,传至乾隆年间的许玉勤已形成一定的规模。许家班已沿传七代,今安峰镇的山南、杨村、陈湖等村共有16个鼓吹乐班,其中有12个是许家班的传人。

东海县唢呐传承人桑发迎祖孙三代四口人同台演奏唢呐走进央视“神州大舞台”,其孙女桑婷婷考入中国音乐学院。

灌云县下车乡可追忆的鼓吹乐艺人当数清代光绪年间的于学贵、于学高兄弟,于学贵在唢呐传统曲牌的基础上,融入昆曲曲牌加以改造,创作了大型鼓吹乐套曲《昭君和番》,流行至今。鼓吹乐在下车乡十分普及,被市文化局命名为“特色文化乡”。

赣榆县的赣马镇自宋代至民国一直为县府治所,鼓吹乐(当地称“乌哇”)自古盛行。当地在祭祀吹奏时特别讲究,分“请灵”、“铭旗”、“陈设”、“家祭”、“朝祭”等关目,每个关目用不同型号的唢呐配合其他乐器演奏不同的曲牌,有时通宵达旦。除此之外,赣榆县的吴少云、姜立贵,东海县的王炳元,灌云县的李士元、张庆航及市区的赵斯海、关开云、崔维标等人领衔的鼓吹乐班,在当地都颇有名气。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江苏卷》一书中收录连云港市的鼓吹曲牌30余首。灌云县下车乡韩培余,曾任灌云县淮海剧团团长,他吹奏技巧娴熟,掌握传统曲牌甚多,被批准为江苏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鼓吹乐班所用乐器分两类,唢呐称大件。唢呐为木制双簧乐器,由哨片、芯子、管体和铜碗等组成。

常用的唢呐分小、中、大三种,小唢呐管体长约23厘米,又称“海笛”,音色高亢,有时可用来领奏或独奏。中唢呐管体长约37厘米,用途广泛,是唢呐中的主力军。还有一种大唢呐,体长约50厘米,属低音唢呐。另一种超大唢呐,称大号,只在祭祀场合中使用。小件分伴奏乐器和打击乐器,前者常用笙、笛等,后者有鼓、钹、木鱼、大低音锣等。

唢呐有多种吹奏技巧,其基本技巧为“循环换气”,即在吹奏的同时学会换气,这样无论多长的曲牌都能连续不断、一气呵成。其他的技巧还有“变指翻调”、“旋律变奏”、“吹奏加花”等。有的艺人还能用嘴巴或鼻孔同时吹奏两支唢呐,称之为“和合唢呐”,令人称奇。唢呐的演奏看似简单,一般艺人拜师后两三年便可搭班吹奏。但达到艺术上的娴熟精致,还需下长期苦功。一个乐班715人不等,常用的曲牌有揖大开门铱、揖老八板铱、揖上调铱、揖小桃红铱、揖水龙吟铱、揖寄生草铱、揖傍妆台铱、揖万年花铱、揖豆秸黄铱等一百余首。

连云港鼓吹乐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我国民间器乐中,唢呐音量较大,音质明亮,具有苏北人那种粗犷、豪放的气质。唢呐的高音区高亢嘹亮,中音区平稳舒展,低音区浑厚刚劲,音乐的穿透力很强。我市鼓吹乐流行很广,遍布城乡,所保留的传统曲牌非常丰富,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前不久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赵宴会先生专程来我市各县乡考察民间鼓吹乐,对我市如此丰厚的民间唢呐曲牌赞叹不已。我们应在继承前人演奏的基础上,进一步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摘自《连云港史志》,作者:朱秋华,候晓庆。选自原题《流风遗韵乐鼓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