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印象晶都 > 东海风情
童年记忆——锅贴子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4-23 12:08:57

 

 
锅帖子,又叫贴饼子,是苏北鲁南农村地区,八十年代以前较为流行一种面食。生长于农村,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人,对此应该有很深刻的印记。
 
我所说的锅帖子,与时下流行的洪泽湖一带的“活鱼锅贴”类似,做法基本相同,只是在底菜与饼的厚薄上有些区别。
 
洪泽湖的“活鱼锅贴”,底料自然以鱼为主,高档一点的尚有洪泽湖大青虾、甲鱼、螃蟹。通常多为体长一二寸的小鱼,如鲫鱼、鳝鱼、鲤鱼等。洗净后去鳞剖腹,取出肠胆等内脏,随即用清澈的湖水烧煮。同时和上一些面糊,在锅的中部四周贴上一层簿饼,饼底平水,或入水半寸,火烧至水沸、汤汁四溅,故熟后饼底边沾有鱼汤。揭去锅盖,鱼汤浓白鲜美,锅贴酥香脆黄,一股鱼香、饼香扑面而来,令人馋涎欲滴,回味无穷!这是洪泽湖一带渔民特有的做法。
 
洪泽湖锅贴之所以名扬天下,“大嘴吃四方,还是锅贴香”(著名词作家晓光语),关键在于它讲究鱼的嫩鲜,汤的浓郁,饼的薄脆,是一种美食,只能品,而不能囫囵吞之。反观我们家乡一带的锅贴子,就没那么多讲究,只能算是一种用来免遭腹饥的吃食罢了!
 
我小的时候,家乡经济欠发达,家家户户都在为果腹温饱而奔走劳碌,一日三餐多以煎饼、糊涂(稀饭)加点咸菜为主。面食极少,米食尤为罕见,生活境况异常艰苦。天可怜鉴父母心!省吃简用积攒下来的少许面粉,都被母亲做成锅贴,让家中儿女打了牙祭。
 
八十年代初期以前,家乡的锅贴子所用的面粉,大多不是现在白似若纸、细腻如尘,用小麦磨制出来的。都是地瓜干粉、玉米粉,或两者掺合起来的混合物。贴出来的饼子,巴掌大,鞋底厚,约有三、四两重,黑乎乎、黄橙橙的,趁热咬上一口还好些,有股子粘性。若是凉透再吃,则满嘴渣子难以下咽。
 
更早些,还有用地瓜叶、榆钱子磨成粉做成的锅贴子,更是舌苦腮麻,味同嚼蜡。就这,父母双亲也是极舍不得吃的。有懂事的儿女把饼子放在父母嘴边,撒娇似地央求着,硬要他们咬上一口,定能招惹出他们甜在心里,苦在眼角的泪花花!
 
锅中间放的底菜,无非就是当天子(家园)或菜园里,自家种植的地蛋(土豆)、米豆、白菜帮子之类。家里穷的揭不开锅,哪有闲钱购置什么鱼虾鲜肉啊!
 
后来,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偶尔也能吃上一两顿小麦面粉做成的锅贴子。这时,父母却改为我们已吃得万千生厌、苦不堪言的粗粮饼子了。若能还原到那段艰苦的岁月,你是能看到一家老少几口,父亲吃黑、母亲吃黄、孩子们吃白锅贴饼子的场景的!
 
这些年,远离乡园,远离双亲,一直工作在外。从最初青年时期的莽撞冲动、乐不思蜀,到渐入中年时的成熟冷静、倦鸟归巢,思乡情绪却日渐浓郁了。
 
间或有梦,村庄上空那一缕缕升起的炊烟;饭桌上那热腾腾锅贴子的麦香,依然劳碌在田间地头父母那苍老的身影,都会如影随形般出现在幻境里,醒来不免万般惆怅、千般纠结。
 
岁月锐利的犹如刀子,不经意间,就会把我们平滑额头,紧缩的眼角雕刻上皱纹,就会把我们曾经矫健的双脚嵌上苍老、蹒跚。可越刻,我们的思绪离家乡越近,离童年越近,直至重新融入它的怀抱里,直至老去、离去!
 
猛然间,恍悟出我此时之所以写出有关家乡锅贴子的文字,缘于我的孤独寂寥、还乡情结、至亲思念!
 

[摘自原始之爱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