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2024-03-28
站内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印象晶都 > 东海风情
童年记忆——锅 饼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4-23 12:11:54

 

 
“锅饼——,换锅饼——”
 
印象中,当天色初明,我们这些贪睡的孩子还在梦境中呢喃的时候,村庄里,便传来一阵阵带着苏北鲁南地区特有口音的叫卖声,此起彼伏,把我们一一打醒。这些侉调侉腔淡定祥和、悠长舒缓,犹如她们小车或挑担上的锅饼,余香泽肺、回味无穷!
 
老家世代祖居山东,所以少年时代便熟知这种厚约寸许、大如锅盖的面食的来历与做法工艺。
 
相传,锅饼产于山东、河北一带,历史悠久。清末、民初较有名的店家有顺成号,20世纪20年代的香顺斋、义和源,30年代的广聚号、聚盛昶、同丰泰。这些锅饼店生产的锅饼质量很高,地方风味浓郁,深受食客欢迎。在民国初年出版的《济南快览》一书中就有“以面作寸许厚中径尺余之圆饼,烙而熟之,外焦黄内细白,谓之锅饼。”的记载。
 
锅饼个体大分量重,一个锅饼够一家几口吃好些日子,加上做锅饼是件彼费气力的活计,因此不像馒头之类操作简便,极不适宜单个家庭来做。在我的印记里,当时只有生产队有个锅饼房,专门有三四个锅饼师傅操作,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制作锅饼,我们老家俗称打锅饼。第一道工序是揉面,锅饼有没有筋道,达到熟而不粘、硬而不艮,这两项工作至为关键。所使用的面,小半为发酵的面、大半为“死面”(也有全“死面”的)。搋在一起搅匀,略饧一会儿,然后由专门的揉面师傅在一丈宽、二丈多长的面案上,甩开双膀,大力揉搓。差不多揉匀了,便抱起面团在面案上来回甩打若干次,直到韧性符合标准为止。
 
其次是压面。面案靠墙一侧,立有一根碗口粗细、高约二米的木棒,上面自上而下嵌有几个铁环,根据压面人个子的高矮,把木杠一端的铁钩钩入不同的铁环里,将饧好的面团放在木杠下重压。压面需十分用力,当年在生产队的锅饼辅里,我见过压面的青壮年老力,屁股半侧,坐在木杠末端,倒着逐一移动木棒压面,一压就是一二百次,很辛苦,经常是汗流浃背。
   面压好后,放在面板上,用手推成直径约36厘米、厚5厘米左右的大圆饼,用母指肚在外周边压上两圈凹下去的浅槽,形成花边。然后在面饼的中间打一个深凹的圆槽,再以圆槽为中心,用竹片压几道浅线,形成菱形块。这样,一块上鏊子之前的生锅饼就算成型了。我那时见过的锅饼,中间的圆槽里都嵌有五角星的图案,和周边的浅线相得益彰,像闪闪的红星,光芒四射。这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
 
接下来是烙饼,也是最后一道工序。烙锅饼的鏊子是特制的,分上下两层。下层称底鏊,上面涂一层黄泥,上面再放一个平鏊烙锅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上面的锅饼,因受热过度而焦糊。底鏊下烧的是用无烟煤末掺黄土、加水和成的“砟子”,燃烧后的炉灰为红色。
 
鏊子烧到适当温度后,把锅饼搭在手臂上,使有图案的一面向下,平放在鏊子上,加盖烙约10分钟,将锅饼在鏊子里旋转一下;加盖再烙 20分钟,用双手和小臂伸入锅饼的下方把锅饼抬起,然后向怀内一翻,把锅饼翻过来,然后烙20分钟后取出。如此反复,直烤至熟。每个锅饼烙烤差不多一个多小时,十分耗时费力。
 
这样,经过揉、压、抟、烙一番流程,一个外硬里软,干香甘美,久食不厌,充饥耐存的锅饼即可新鲜出炉、大功告成了。
 
过去,锅饼这一地区名食,是原生态的,自始至终都是手工制作,做出来的锅饼味浓耐嚼,令人口齿生津。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特作工艺应运而生,皆用机器和面、电炉烤制,有的还加上些许芝麻、葱末之类的附料,做出来的锅饼薄且脆,更适合现代人的品味。可记忆中原有的独特地方风味,却早已荡然无存了。有时我在想,这到底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还是一种传统工艺的退化呢?

[摘自原始之爱博客]